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明朝帝王师 > 默认卷(ZC)

默认卷(ZC)

万历三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万历皇帝签发了一道诏旨,任命退休在家的原礼部尚书于慎行、礼部侍郎李廷机、南京吏部右侍郎叶向高三人同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

自沈一贯与沈鲤同日退休后,内阁只剩下朱赓一位辅臣。朱赓为人淳厚谨慎,为政素无大过。他因是沈一贯的同乡而受到提拔,为此,亦为士林所诟病。二沈离职后,朱赓已经七十二岁,勉强支撑时局。其时,中央与地方政府处在瘫痪状态,吏治松懈,朝政涣散。朱赓实感力不从心,于是给万历皇帝写了数十封奏疏,希望他补齐部院大臣,增补阁臣。万历皇帝概不答复。万般无奈,朱赓要求退休,并脱下官袍换上素服到文华门恳求,万历皇帝一味慰留,但言官又对他穷追不舍地弹劾,两相夹击,朱赓心力交瘁,死在任上。

于慎行、李廷机、叶向高的任命,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万历皇帝还下诏起用已退休多年的大学士王锡爵任首辅。王锡爵坚决推辞而不到任。于慎行勉强到任,但已病得下不了床,到京不到一个月就死于家中。在没有任何老臣掌舵的情况下,两位新任阁臣赶着鸭子上架,承担起权力中枢的责任。而李廷机因为是沈一贯体系中的人,所以一上任就遭到言官的猛烈攻击。这样,他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内阁的重担,实际上落在叶向高的身上。此时,内阁首辅名义上还是王锡爵,因他坚持闭门不出,从未履任。叶向高实际上承担着首辅的责任。

不知不觉到了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三月,这一天,礼科给事中王元翰带着家属徒步离开京城,挂冠而去。

这个王元翰当了四年言官,他为人清正,敢于揭露官场的腐败和种种违法乱纪的行为。因此,他遭到许多官员的忌恨。于是,便有一个名叫郑继芳的御史,受人嗾使,上疏弹劾王元翰“盗窃国库金银,克扣商人财产,赃物达数十万元”。王元翰非常愤怒,上疏辩冤。但万历皇帝仍然不闻不问。郑继芳之流便有恃无恐,派人将王元翰的家包围封锁。王元翰无法自明,只好将自家箱柜中的财物全部取出搬到大街上,听凭那些包围他家的官吏拿走,他自己则带着家人一路痛哭离开京城。第二天,吏部便将王元翰开除公职。

朝廷混乱到这种地步,以致奸人嚣张,君子去位,党同伐异,正气不伸。坐在内阁值房的叶向高,尽管知道皇帝“自作孽,不可活”,他仍针对王元翰事件的发生,及时上疏恳请皇上整理言官,将言官近年上疏的奏章尽数发还给群臣讨论。

由于皇上的不作为,言官们不再起到监察作用,而是利用弹劾的权力互相攻讦。责任虽在万历皇帝本人,但闹成这样子,又让万历更加讨厌。于是,所有言官上奏给他的弹劾文章,他一律留中不发。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是非曲直的做法,使朝廷的监察系统遭到完全的破坏。叶向高身在其位,不得不担心后果,于是提出发还言官奏章的建议。他的本意是借此明辨是非。但是,万历皇帝照例是不置一词。

叶向高步入仕途已经二十六年,其中在北京待的时间不过六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南京担任闲职。明代的帝师中,留下著作最多的两个人,一个是宋濂,另一个就是叶向高了。宋濂五十岁才入仕,此前一直教书做学问,所以著作多。叶向高虽然入仕早,但一直坐在冷板凳上,有时间读书写作,所以有着丰富的笔墨生涯。

叶向高之所以被万历皇帝选中入阁,第一是他的学问,第二乃是因为他一直离权力中枢远,没有树敌结怨,任用他各派力量都能接受。但是,在万历皇帝的心目中,他希望的首辅不是那种精明强干励精图治的干臣,只要能当好维持会的会长就行。张居正之后,首辅这个位子上,再不可能产生政治强人。

叶向高当然知道万历皇帝的心思。他上任之后,从不提重振朝纲,革除弊政这样一些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事情,而是顺势而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恳求皇上让太子上学,补充缺官等。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些事情,万历皇帝仍然不予采纳。到这时,太子朱常洛差不多二十六岁了,但还是一个半文盲,万历皇帝阻止他出阁读书。作为他名义上的老师,叶向高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