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张春桥传 > 默认卷(ZC) §“先斩后奏”于安亭

默认卷(ZC) §“先斩后奏”于安亭

据云取义于“炮打司令部”。他的父亲,倒是一位革命烈士;他的母亲,也正因为政治身份可靠,当时在北京某中央首长家当保姆。由于这么一层特殊关系,包炮的消息十分灵通。这位中央首长何人?据云,乃康生也。(另据上海《现代风》杂志一九八八年九月号杨鑫基的《康生密令》一文说,“包炮”原名鲍舜华,出生在上海某著名医生家庭,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

包炮来到上海,结识了三十一岁的上海国棉十七厂保卫科干事王洪文。在筹备成立“工总司”的那些日子里,王洪文把包炮当成了自己的谋士。“工总司”最初的“筹备委员”三十多人中,只有两名党员——王洪文和耿金章。耿金章原名耿玉章,上海中泥造纸厂副工长,比王洪文整整大十岁,早在一九四九年入党。不过,耿金章只念过初小,文化水平远不如王洪文。正因为这样,王洪文当上了“工总司”的“司令”。包炮成了王“司令”的密友……

向西,向西,轿车朝着安亭急驶。一路上,从包炮的嘴里,掏得了关于“工总司”和“安亭事件”的最准确的情报。张春桥一向是很重视情报的。兵书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张春桥确信这是古人经验之谈。

从大场经真如、南翔、黄渡,轿车在凌晨驶入安亭上海无线电专用修理厂。

张春桥在细雨中刚刚下车,一个清瘦的穿了一身褪色军装、没有领章帽徽的年轻人,马上用雨伞遮住飘向张春桥脸上的冷雨。

“春桥同志,他就是王洪文。”经包炮这么一介绍,张春桥向那年轻人伸出了手。

这是张春桥第一次与王洪文握手。于是,因搞“革命样板戏”而江张携手,因批《海瑞罢官》而江张姚结谊,这一回又因“安亭事件”增加了一个同伙——虽说四人结帮而左右中国政局是在好几年之后。

“这是小潘,‘工总司’的‘副司令’。”包炮把一个眉目清秀的二十岁的小伙子,介绍给张春桥。

“哦,我知道,潘国平!”张春桥马上说出小伙子的大名,使这个上海玻璃机械厂的青工感到分外高兴。

谈判,就在安亭汽车修理厂里进行。谈判的一方是“中央大员”张春桥,另一方则是“工总司”正、副司令。潘国平是在得知张春桥要来安亭的消息之后,从南京赶来的。

张春桥很快就发现,潘国平能言善辩,咋咋呼呼,话虽讲了很多,没有分量。王洪文到底比潘国平年长十一岁,是个干部、党员,讲话不多,却都讲在点子上。

在潘国平讲了一大通之后,王洪文开口了,很简洁地代表“工总司”,向张春桥提出五个问题:

第一,上海“工总司”是不是一个革命的合法的组织?

第二,我们北上控告中共上海市委,这是什么性质的行动?

第三,“安亭事件”的责任由谁来负?

第四,能不能答应我们的要求——曹荻秋作公开检查?

第五,能不能给“工总司”提供工作方便?

张春桥一路上,已经预料到“工总司”会提出这些问题。他早就打好主意:借助“工总司”的力量,来冲击中共上海市委,打倒陈丕显、曹荻秋。一旦把陈、曹拉下马,那上海便是他张春桥的天下!

正因为这样,他非常痛快地支持了王洪文:“我认为,‘工总司’是革命的合法的组织,北上告状是革命的行动……”

谈判十分顺利地进行着。虽然潘国平坚持还要带领在南京的二百多人继续北上,终究还是被王洪文说服了。

十二日早上八时,一辆大卡车驶往安亭火车站。张春桥站在卡车上,冒雨向两千多上海工人讲话。他的左侧站着王洪文,右边站着潘国平,后面站着包炮。

张春桥重复着那些动听的话语:“我认为,‘工总司’是革命的合法的组织,北上告状是革命的行动……”

张春桥讲毕,王洪文以“司令”的名义,大声地号召:“‘工总司’的战友们,张春桥同志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派来的亲人。春桥同志对我们的支持,就是毛主席对我们的支持。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我们马上返回上海……”

张春桥与王洪文第一次进行了成功的合作。中午,王洪文率领一大批“工总司”工人登上火车,返回上海。下午四时,张春桥也回到了上海。

张春桥一到上海,马上挂通了北京长途电话,把情况向江青汇报。他深知,江青会在毛泽东主席面前为他“美言”,而毛泽东主席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翌日傍晚,上海的大街小巷,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