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庆施如此有恃无恐,敢于断言戏剧界“十五年来成绩寥寥”,是因为十多天前——十二月十二日,毛泽东主席在柯庆施送去的《关于上海举行故事会活动》的材料上,写了一段至为重要的批示——也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两个批示”中的一个。这个批示,三年后成为发动“文革”的“理由”之一:
“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着手,认真地抓起来。
“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
在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中,江青走到哪里,张春桥跟到哪里。张春桥把江青请到了上海京剧院,“指导排演”《智取威虎山》。
这么一来,《智取威虎山》打上了“江记”印戳,成为上海第一出由“江青同志亲手培养的革命样板戏”。
张春桥乐了,上海也终于有了“样板”。
紧接着,一九六四年冬,江青在上海看了淮剧《海港的早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江青对张春桥说:“《海港的早晨》也可以改编成京剧嘛!”
哦,第二个任务也下达了。
张春桥抓《智取威虎山》,抓《海港》,在上海树起了两块“江记”样板戏。
张春桥因此博得一个雅号:“两出戏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