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蒂社最发达的时候,社友达六十余人,出版了两个周刊,一个月刊。”
这里提到的马蜂,亦即马吉峰。一九三四年天津的《当代文学》一卷五期所载《济南通讯》,署名露石,内中写道:
“从前有很久历史的‘华蒂社’,曾一度兴盛过,曾出过三期的月刊,社员有五六十人。
“马吉峰、张春桥等,他们在从前都是华蒂社的中坚。”
关于这个“华蒂社”,其首领李树慈在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三日曾作过如下交代:
“我是一九三三年在济南由黄僖棠介绍,参加‘中华革命同志会’的,后改为复兴社。在山东省的国民党复兴社正副头目是秦启荣、黄僖棠。一九三三年春夏,黄僖棠授意我,以编文艺刊物为诱饵,收买拉拢一批青年学生,成立‘华蒂社’。这个组织是由我和张春桥、马吉峰等人发起的。刊物也以《华蒂》为名。‘华蒂’,暗含‘中华法西斯蒂’之意,以使这个反动组织的政治性质更加明确。我是“华蒂社”的负责人,也是刊物的主编。开始,在国民党报纸《历下新闻》副刊上出版《华蒂》周刊,后由黄僖棠向复兴社要求,批准每月三十元的印刷津贴,编印出版单行本的《华蒂》月刊,出版了三期,均由复兴社经营的午夜书店印刷、发行。《华蒂》周刊出版后,黄僖棠就叫我写一份‘华蒂社’社员名单交给他,以便上报复兴社南京总部。名单中有张春桥、马吉峰等十余人。……张春桥是‘华蒂社’中坚分子,积极为‘华蒂社’发展组织,介绍了陈某某参加‘华蒂社’……”
十六岁的张春桥舞文弄墨,在《华蒂》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了小说《银玲》(偶然的巧合:姚文元之父姚蓬子在一九二九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也叫《银玲》)。在第二期《华蒂》月刊上,发表了小说《秋》。
可以说,张春桥很早就显露了他的特点:在政治和文学的双重轨道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