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青春无悔 > 默认卷(ZC) §第七节 王村铜柱

默认卷(ZC) §第七节 王村铜柱

睛随时可以请你上岸去走山路;你要是真诚求爱,那闭着的眼睛可以默许一切,就是把他们的黄花女儿搂在怀里亲嘴,然后带到北京、广州、乃至爪哇国去,也不加阻拦。

还说那“天兵保佑”吧。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一大奇观。当年住在半边街小镇的吊脚楼里天天都能看得见:下水闯滩的“乌篷船”来到这白浪滚滚的十里青朗滩时,艄公好比身经百战的舰长,紧握舵把子,选择航道,保证“大方向”,不犯“路线错误”;年轻力壮的男人好比勇士冲锋陷阵,手执铁尖带钩之长篙,立于船头,左撑右拉,及时点拨,进行“微调”,避开正确航道中依然“潜伏”着的许多礁石;就在这“父子兵”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当儿,女人们全都上阵,站在前舱板上齐声呐喊,扯着嗓子“哟——!哟——!”地尖叫,一把一把地往天空抛撒大米——此时奇观出现:大群的乌鸦从两岸林中扑来,在这条船的顶空上下翻飞,争食米粒儿,恰似“天兵天将”,一直护卫着船儿闯过险滩。

房东老汉告诉我,这是“伏波将军”的3千乌鸦“神兵”,不分春夏秋冬,年年在此保护船只闯滩。他还说,附近有座“伏波将军”庙,香火很盛。可惜当年军纪甚严,我的领导都是无神论者,根本不允许我这个学生兵前去参观什么寺庙。我真想去呀,第一次提出来,不准;第二次,批评;也难怪,阶级斗争如火如荼嘛,再提第三次,就可能召开我的批判会了。当然啦,领导者没想到,我自己也没想到,几十年后能够当作家,而且还要回过头来写写这段历史。

后来我才知道,“伏波将军”就是东汉的马援。“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就是出自马援之口。此人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平定陇西叛乱后,封为“伏波将军”;征服“交趾”(五岭以南一带的统称。汉置交趾郡,专指安南北部之东京州),又立铜柱以表功。后来,“武陵五溪蛮反”(这里指的就是湘西了),马援已经80多岁,仍然由他率兵征讨。我想,这就是青朗滩附近建有“伏波将军”庙的来由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马援也称得上当时的一条硬汉,他最后果然死于军中,虽然没用“马革裹尸”,也算实践了自己的豪言壮语,被汉皇追封为“新息侯”。马援这位历史人物在我国南方乃至越南北部的名气是很大的,美名也罢,骂名也罢,我在桂林的“王城”、“伏波宫”游览时都听到过关于他的故事。在河内也见到武征、武侧庙,祭祀他们与“伏波将军”打仗的英雄。这都是历史了。新中国把“镇南关”更名为睦南关,是历史新的一页。

其实,2200年前(比马援还早四百来年)的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就已经在征“百越”(五岭以南少数民族部落的统称)了。我去桂林北面的“灵渠”参观游览,那里有座“三将军”庙,祭祀的实际上是修建“湘桂通津”伟大运河的三位工程师。此中也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秦王朝的大军正在岭南作战,急需大量供应粮草,而山路崎岖难行,必须打通水路。第一位工程师提出了个伟大的设计方案:湘江和漓江都发源于桂林北面的兴安县境内,湘江北去入洞庭湖,通长江;漓江向南流(下游称桂江)入西江,再向东流,与北江、东江相汇,为珠江。只要开凿60华里运河,将湘江和漓江的上游沟通,运送粮草的船队便可畅行无阻了。我说这位工程师伟大,他的设计方案伟大,是因为这个工程实际上沟通了我国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在没有现代铁路、公路交通的情况下,打通内河航运,无论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在统一全中国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郭沫若先生将灵渠与长城相提并论,“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可惜的是,这第一位工程师无法解决湘、漓二江高达数丈的水位差,竟然被那“焚书坑儒”的暴君下令杀掉了!第二位天才的工程师在人类文明史上首先发明了用多级“陡闸”升降水位的方法,使往来船只得以载重通航(两千年后,第一位欧洲的工程师,在开挖苏彝士运河时,突然发现红海与地中海的水位差高达十多米就吓跑了。后来,全世界的江河湖海航运,包括我国今天的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都是采用这种“陡闸”升降水位的方法解决船舶通航的),然而,这第二位天才的工程师由于未能按期完工,又被暴虐无道的始皇帝下令杀掉了!第三位勇敢的工程师临危受命,终于完成了这项伟大的灵渠工程,并且上书请求给两位前任“平反昭雪”,在暴君下令,只给他一人重奖,不肯承认错杀两位前贤的情况下,他悲愤交集,拒绝受奖——这是“抗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