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朝贺过后,便是议政。
吏部尚书裴封、都察院都御使江吉出班禀报
年长的裴封道“启禀陛下,臣与都御使江大人商议许久最终确定南下选派官员的办法。”
庆云帝“详禀。”
裴封应道“是。吏部和都察院每三年举行考满,考核在职官员,三年一考,三考为满;得称职、平常、不称职三个等级,称职者升迁,平着不升不降,不称职者贬职,经年下来筛选出了许多经验丰富的能官。可这些官员在职时间太长,未免有些固步自封,虽有经验但不会创新。”
年纪稍小的江吉接道“所以,臣和裴大人决定启用各部新人,有能力的吏员以及翰林院、国子监中的庶吉士、贡生、监生。尤其是今年通过殿试的进士们,更应该一展才干。”
他们这两不任用的态度,自然激得大臣们不满,堂间议论纷纷。
庆云帝“众卿可有异议。”
户部尚书舟谦出班“给予新人机会固然重要,可南境事关国门一群没有经验的新人恐怕太过稚嫩。经历过考满的官员,起码经受住了考察,自然是要比新人们更加可靠。”
裴封的态度却不卑不亢“一个官员的能力好坏确实能从考满中显现出来,可谁又能说年轻才俊担不起大任,谁又不是从年轻人熬成了老人。南境通商虽与北境有共通之处,但南北差异亦不可忽略,通过考满的官员办事是老练些,可年轻人的奇思妙想未偿不是突破。”
兵部尚书郭炳坤“陛下,南境未安,还是该派些老练的官员坐镇才是妥当之策。”
江吉也毫不退让“郭大人,程总兵是陛下亲派南下的将官,四年打下三国,领兵打仗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有镇南军在南疆何人敢来犯。你们这般在意南境是在质疑陛下的眼光,还是不相信我大齐将士的能力。”
郭炳坤抬头怒视江吉,接着忙撩袍下跪“陛下,臣绝无此意,只是边境重要请陛下三思。”
众官纷纷手执朝笏附议“请陛下三思。”
裴封高声道“陛下,吏部铨选,从来能者胜任。如果用资历就剥夺了才俊们的机会,那就是告诉天下读书人功名是用时间衡量的而不是真才实学。”
江吉也道“陛下,南境海陆通商便是打开国门,到时候文商汇集比起在京多年的官员更需要新人。”
庆云帝摩挲着拇指上的玉扳指,道“三年一次的科考,积压了太多功名之士,亦有各部新任官吏,各部有才干的吏员被埋没,此次南境通商便是最好的试金石。镇南军五十万大军足矣守住南境战线,其余的就按裴卿和江卿的法子选派吧。”
众官不敢反驳,只得道“臣遵旨。”
后宫之中,众位嫔妃,命妇也身着冠服到东六宫坤宁宫前的交泰殿拜见皇后,繁琐的跪拜礼过后皇后开始训话:
“都说冬至大如年,冬至一过便要准备过年了,各府也都要忙起来了。各府之间走亲送礼不可太多奢华,节俭为主。”
众人应道“是。”
冯贵妃“今日是冬至这等大日子,臣妾也有一件喜事要分享。嫣然已有孕一月余,来年宫中便要有皇太孙。”
皇后“生男生女都是天定的,那本宫就预祝贵妃心想事成,祝太子妃一举得男。”
冯贵妃“生男生女都好,太祖立国的第一个孩子就是朝阳长公主,身份地位尊贵无比。嫣然腹中的孩子会是大齐第一位皇孙,一样意义非凡。”
“那边好好在东宫里养着,这第一位皇孙不可有分毫闪失。”
冯贵妃“皇后娘娘请放心,臣妾已经派了有经验的嬷嬷丫鬟前去东宫伺候,就不劳娘娘费心了。”
站在众命妇前头的是三位都督夫人,三人见状齐齐拜贺,命妇们也纷纷跟随。
“臣妇恭祝太子妃喜得贵子。”
房嫣然也回礼道谢。
皇后拂手“就到这里吧。”
众人拜退。
交泰殿门口,寒玉晴正拉着四皇子齐峯朝乾坤殿走去,冯贵妃站在交泰殿前的月台上远远看着
皇后走出来,站在冯贵妃前面道“四年了,她每天都去找陛下吃饭,一天都没少过。”
“玉嫔向来得宠,娘娘还没有习惯么。”
“陛下要宠谁,本宫难道能干预么?只是这四殿下从小就在乾坤殿长大,倒比太子小时候更为受宠。”
冯贵妃眼中锋芒毕露“是啊,太子也曾在乾坤殿长大。不过不像弘王殿下十岁起就住在南三所,啊不,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