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坡下驾马慢跑的李赵二人都在注意那山头的动静,一见此景,两人心中都骂了句娘,不约而同举起马鞭狠抽了座下的坐骑一鞭子,战马吃痛,瞬间提速,狂奔而去!
三重楼的武夫本事是不小,但是以二当百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能不做还是不做的好,虽说真要拼命也有的打,但是毕竟即便是高阶武夫也有掉脑袋的时候,拼命拼命,可能命真的就拼没了。
那出现在山顶上的一众骑士,兽皮混着各色不一的战甲,显得杂七杂八,但是那作为一个帝国边疆军卒的反应一点也不慢!一个个双腿一夹马腹,手里甩着弯刀,怪叫着往山下冲来!
有人下山,有人从山坡那边冲上山头再下山!不过片刻,人已过百!
运气,是真不好。
——————
真颜州,定襄都督府。
突勒举国造就的铁浮屠能够名震天下不是没有道理的。骑卒们一身重甲,需要有人帮忙托扶才能骑上那同样一身重甲的战马。当初赫顿在打造这枚杀手锏的时候试过,突勒草原上自己的战马虽然壮硕但是还是不够力气能托得起这重达上百公斤的骑卒和一身重甲在战场之上来回冲杀。为此赫顿专门派人从西域重金购置一大批膘肥体壮的上等大宛马,这种战马耐力极好,气力十足,作为铁浮屠的坐骑来讲再恰当不过。这些马匹每逢奔跑出汗之后,流汗如血,因此中原人又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做“汗血宝马”。而以汗血宝马为坐骑的突勒铁浮屠,每逢战阵冲杀,战马总是汗流如血,因此铁浮屠后来又多了一个名字叫做“血浮屠”。也有人说之所以叫血浮屠不是因为战马流汗如血,而是因为铁浮屠每逢杀人,必会血染铁甲,故有此名。
这大宛马虽说确实是一等一不可多得的上等战马,但是价值也不低。曾经雄霸东玄洲几百上千年的刘氏皇族就有那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初见此马便引为心头好,命使者带大批黄金和一匹纯金铸成的金马欲与大宛国换一批汗血宝马,结果大宛国国主不识好歹拒绝了。刘氏皇帝大怒,派兵遣将远征大宛,大宛国仓皇之下杀了自家国主,卑躬屈膝与刘氏议和,并奉上数千宝马才得以平息这场祸端。由此可见,这些战马是何等珍贵的东西。
这种上等战马价值千金,以突勒作为称霸东玄北方草原的帝国国力依旧做不到能购置几万匹。赫顿在初初购置了一批之后着手安排人专门饲养,后来马群扩大到足够供给六万余铁浮屠骑乘,再到后来还有余地调换,都是下了功夫也花了时间的。所以突勒铁浮屠响彻天下的凶名并不是凭空而来,上从突勒先汗赫顿开始,下到养马的马夫、铸甲的工匠,铁浮屠耗尽了一代人的心血。
所以此刻,铁浮屠列阵定襄城下,冲天的杀气给那城头守城之人心头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先前出城冲阵的三万先锋将士已经撤回城中。定襄军的主帅徐寿春站在城头,在远远看到那远方地平线上出现第一个铁浮屠骑卒之后,徐寿春就下令鸣金收兵了。
端岳和突勒两个帝国之间打了几十上百年的仗,突勒有号称无敌天下的铁浮屠,端岳自然也不会没有家底能打得过这些铁疙瘩,比如端岳军人的军魂所在,长安几十万禁军中一个独特的存在,神策军。
神策军原是端岳西北边陲戍边的一支偏军,在还没有调入京城之前,隶属于凉州都督府,那个时候凉州都督府大都督还不是现如今的赵大将军。神策军当年曾以千余人之众戍守一座边城数年不失分毫。后来在永嘉之乱中,神策军千里奔袭参与那场勤王之战,同样立下汗马功劳,造就了以千人兵力剿灭数万叛军的辉煌战绩,风头盖过土匪兵多矣。
神策军是端岳的正规军旅,勤王之后自然也不会像某些土匪兵一样不受待见,永嘉战事结束之后便归入禁军之中。皇族李氏看到了神策军所向无敌的剽悍战力,于是花了大力气为神策军补充军卒扩军至数万,更换武器甲胄,自此焕然一新的神策军战力更上层楼。当年之后的这二十年内,神策军基本没有再怎么出过京城,唯一离京的一次是随同御驾亲征的皇帝陛下远征安南,三日连下六十城,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原本气焰嚣张的安南军在神策军如此犀利的兵锋之下溃不成军,最终上书请降。
此一战之后,神策军之名真正响彻天下。
也正因如此,神策军宛若一柄凶器,极具眼光的李氏皇族断不可能将刀柄授之于人,所以神策军在没有可能亡国覆种的危急情况之下不离开京城是有道理的。安南之战,神策军出京的原因也不是因为那安南郡王出尔反尔起兵叛乱,而是为了给御驾亲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