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帮你翻翻,不过要等面上这批卖掉,我们有规矩的,老货不出柜,新货不出台的。”
这对陈小马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湖蓝色的围巾肯定还有,可问题是舒波已经买了。并不是说舒波买过的东西别人就不能再买,问题是到时候围出来,人家眼里自然只有舒波的那一条,不会有陈小马的这一条,可事实上是陈小马先看中的。
但是陈小马毕竟已经懂事,所以在能不能当女兵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之下,湖蓝色围巾给她带来的烦恼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了。
招女兵的事情无疑已经在学校传开。不管陈小马的父母亲有什么样的想法,不管陈小马自己有什么样的想法,陈小马在这个事件中,必定是主角,这一点,在她踏进教室的时候,就已经证实了。
二
陈小虎陈小龙听到征兵的消息就从乡下回来打探风声。他们插队的地方离杨湾不远,走一个多钟头就到了。他们在一个知青点上,没有什么约束。大多数插青都不肯好好在田里做活,高兴做就做几天,不高兴做就不做,反正家里也不在乎他们做的几个工分钱。在1972年冬天的苏南农村,工分值普遍很低,杨湾附近乡下也一样。
陈小虎陈小龙他们现在饭量很大,所以他们常常要回家来打秋风,加点油水,吃红烧肉,在陈小马淘米煮饭的时候,就要多舀两大碗米,吃饭的时候,小马小羊笑小虎小龙,他们一口气吃三大碗四大碗米饭。王丽芳很开心,这是一个家庭和谐美满的时刻。
当然现在他们谈话的中心必定是征兵。
其实征兵的事也没有什么更多的话好说。如果陈小虎陈小龙两个人当中只能去一个,那肯定是陈小龙去。小龙个子高小虎个子矮,小龙英俊潇洒小虎相貌平平,小龙活泼小虎老实,小龙是弟弟小虎是哥哥,事情就是这样。哥哥是应该让弟弟的。部队里的首长据说喜欢老实的战士,因为老实的战士好指挥。但是征兵的时候常常有相反的情况。倘若一个适龄青年有文艺或者体育或者其他方面的一些特长,那么他在征兵中就会沾光。陈小龙就是这样,他的篮球打得很好,在学校是校队主力,插队后代表县知青队参加过地区比赛。所以在吃饭的时候,小龙情绪比较高,而小虎则表现得有点沉闷,这也符合他的性格。当然小虎也没有完全失望,事情还没有开始,除了小龙参军这一种可能性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可能性,比如可能小虎小龙两个人一起应征,比如可能小龙有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而去不成,比如可能小龙小虎都不能参军等等,当然现在谁也不晓得,究竟哪一种可能会成为现实。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就断定参军的必定是陈小龙为时还过早。
但问题是除了小虎小龙,还有小马。陈小马现在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必然就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这一切均与陈小羊无关,所以她吃过饭就出去了。
陈小虎陈小龙希望能从母亲王丽芳嘴里听一些可靠的安慰的话。可是他们不明白,王丽芳正在走进更年期,她常常有说不出的苦恼,表现得五心烦躁,六神不安,她并不是不想给孩子们一些安慰,但她觉得现在最需要安慰的是她自己。
这一点陈小马已经有所领悟,所以她一开始就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母亲身上,她只是一心盼着父亲回来。相比起来,小马和小羊,父亲更喜欢小马,而母亲更喜欢小羊。所以陈小马庆幸做人武部副部长的是父亲而不是母亲。陈小马毕竟还年轻,她有时候会忽视这样一个事实:父亲听母亲的。
父亲既然还没有回来,陈小马就没有必要守在家里。在1972年冬天快要进入期末大考的时候,陈小马看不进书,这是很正常的事,考试年年要考,参军却只此一回。陈小马用不着为调不起情绪复习迎考而不安,她的功课从来都是中等水平,用功或者不用功,她都是那样的水平。何况现在陈小马唱的是另一出戏的主角,她就要全力以赴把这个主角唱好。在陈小马这个年纪,常常偏重于“谋事在人”的唯物论,所以她有信心。这时候的陈小马还不可能明白“成事在天”的宿命论中的合理成分,所以很明显陈小马是自信的,同时又是盲目的。
陈小马下午仍然到学校去,她在家里觉得很闷,陈小马的性格不是封闭式的,她很合群,所以即使学校安排自习,她也愿意和大家在一起。
在路上陈小马看见同班的几个男生走在她的前面,他们正在高谈阔论,旁若无人。
1972年冬天在杨湾中学,高中男女同学是不说话的,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说,但是说得极少。这种现象并不说明男女生的对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