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 > 默认卷(ZC) §“恋师迷情”的背后

默认卷(ZC) §“恋师迷情”的背后

一个女孩恋上了自己的男老师,一个男孩恋上了自己的女老师。如果由此我们仅仅想到了恋师情结,还远远不够。问题是孩子们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恋师迷情?

心理症状:男孩女孩的恋师迷情

这是一个女孩的故事:

我生长在一个落后闭塞的小山村,父母生下三个孩子,我是最大的。因此我没有了对父母撒娇的权利。更严重的是,还是很早的时候,父母就长期外出打工,把我们留给爷爷奶奶。这样,父母对我这个最大的,就更加不闻不问了。这样的家境让我非常自卑,孤僻,内向,与父母形同陌路。

在校园里,是老师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给了我关心,给了我呵护,真的,是老师让我的生活有了温暖和幸福。我们的语文老师,成熟英俊,善解人意。他的关心与呵护不断地温暖着我的心田:他会把中秋月饼分给我吃,他会坐在我的座位旁边询问学习情况,他会在考试前对我说“争取考入前三名”……

他让我心生一种朦胧的爱。我知道是我太自作多情,我知道我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男孩的故事:

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妈妈爸爸因为工作,把我寄养在姥姥家,只有放假的时候才能见到爸爸妈妈。虽然姥姥姥爷都很疼我,但是,我却还是想爸爸,特别是想妈妈,我常常感到孤独。

幸运的是我遇上了一个好老师。她是我们的班主任。她很爱笑,笑起来好极了。我平时喜欢在日记里写些自己的心事,她就经常给我写评语,比如,“不已物喜,不以己悲,抬头看远方,胜利属于你……”到放假的时候,我就把那些评语剪下来珍藏。有一次春游,我还和她照了一张合影。就这样,我就在不知不觉中默默地暗恋上了她。为了她,在课堂上我眼睛一眨不眨,看她微微抬起右手写板书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优美,竖起耳朵倾听她的每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动听,生怕一疏忽而少听了哪句动听的话。也许,她还没有觉察到我已经爱上她了……

后来我发现她对我越来越冷淡了,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脑子一片空白。在这岔路口,我不知该继续追寻,还是该放弃?

心理把脉:迷情背后的心理情结

乍看起来,这些迷情故事,就是恋师情结的演绎。但是,为什么这些男孩女孩出现恋师情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他们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亲子关系异常,亲情缺失,从而导致了两性关系心理异常,具体表现为恋师迷情。

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为什么容易导致两性关系心理异常?

一个是亲子三角关系情结。人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大约在四五岁的时候对两性差异开始关注,对不同性别的对象有了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性心理发展最初的萌芽阶段,叫作“性蕾期”。这种性心理现象,自然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不同感觉,表现为从对异性家长的亲近中来获得某种心理的满足。女孩会对父亲亲近撒娇,排斥母亲;男孩会对母亲亲近爱抚,害怕父亲。于是,就出现了“亲子三角关系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约在6~11岁,性心理发展进入“同性期”,最鲜明的特征是,只愿意和同性朋友要好,而排斥异性朋友。于是,孩子开始向同性父母学习。男孩会逐渐与母亲疏远,而与父亲亲近,向父亲学习如何长大成为男人;女孩也不再与父亲过分亲密,而和母亲亲近,向母亲学习如何成为女人。所以,大多亲子三角关系情结会随着成长而逐渐化解。但是,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三角关系情结就可能得不到及时化解,进入青春期后就会表现出两性关系心理异常。

一个是补偿心理情结。爱,安全,归属,是人很重要的心理需要。如果这些需要不能获得常规满足,人就要寻求替代性的补偿性的满足。留守儿童,由于父爱母爱缺乏,由于亲情缺失,内心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缺失感和不安全感,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心理感受,人总会寻求补偿,也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情结。这种补偿心理情结,如果不能获得及时的满足,进入青春期后就会表现为两性关系心理异常。我们通常看到的恋师情结,大多是由于情感的需要匮乏,比如有些女生缺少父爱,有些男生缺少母爱,他们就会通过恋师情结来获得替代性的情感补偿。

中学生已经到了青春期,如果亲子三角关系情结没有化解,如果补偿心理情结没有获得满足,就会出现两性关系心理异常。如果是女孩,就会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