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不满意。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大凡不能接纳周围现实的人,都是没有能够接纳自我,内心的自我体验是消极的,对自己的现状是不满意的。男孩承认确实有过曾经的辉煌。正是由于曾经的辉煌不再,男孩不能接受现实的自我,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了。
一个人不满意自我的时候,就容易外归因,就是说,容易把这种心态投射到外界,对外面的世界感到不满,看什么什么不好,看谁谁有毛病。这几乎是一个普遍规律。一个人不满意自己,他所以要抱怨别人,就是通过把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但是,这种“好处”只是暂时的,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还会给自己制造更大的痛苦。
心理处方:行动起来发展自我
男孩意识到要改变自己,这是可喜的进展。要想彻底拯救自己,关键的是换一种心理对策,把外归因换成内归因,也就是,深刻反思自我,积极发展自我。
男孩说完,又提出了更为关切的问题,“那我以后具体该怎么办呢?”
男孩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这本身就是自救之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帮助当事人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是心理咨询应有的目标之一。于是,我引到男孩来制定“自我行动方案”。我建议,为了促进行动的积极性,制定行动方案应坚持三个原则:一个是少,就是每次确定的行动目标不要多,最好一次一个;一个是小,就是每次确定的行动目标要具体再具体,便于检验;一个是低,就是对这个目标要求标准要低。比如,行动方案开始就确定“按时起床”这样一个目标,这就做到了少、小、低的原则,就容易行动起来,容易坚持下去。这样,逐渐添加其他目标,循序渐进,逐渐发展。慢慢地,也就重新塑造了一个满意的自我。为了保证行动方案的效果,还需要做好记录,以便自我监控。沟通至此,男孩重新找到了自信。
最后,我和男孩的母亲做了交流,大致介绍了男孩的问题性质。然后我分析说,男孩所以看不到生活的阳光,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之外,可能还有家庭方面的原因。男孩的母亲也有所反思,认为自己由于家庭生活的一些不如意,比如夫妻矛盾,也让自己对生活有较多的消极看法,无形中对孩子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确实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父母在人际关系上积极地看待生活,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心里就会有阳光。经过沟通,男孩的母亲表示一定要改变自己,学会积极地看待生活。
不久,男孩又打来电话告诉我:行动方案第一周的目标是按时起床,效果很好,第二周的目标是不逃课,也坚持下来了,第三周准备添加新的目标是上课不睡觉,自己有信心继续下去。最后男孩颇有感慨地说,真是奇怪了,自己好起来了,感到老师和同学也好起来了。非常欣慰男孩有这样感悟。
【马老师微语录】一个人不满意自我的时候,就容易对外面的世界感到不满,看什么什么不好,看谁谁有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