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建峰就是一颗耀眼的童星,可是,刚刚要长大却几乎成了废人。望子成龙的父母遭受重创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
心理症状:尖子生的希望破灭了
建峰是个男孩,是颗耀眼的童星,是个天才的苗子。可是,转眼建峰16岁了,该上高中的年龄了,却呆在家里半年多不能上学了。眼见得耀眼童星的星光黯淡下来了,不要说成为天才,简直要成废人了。
一颗耀眼的童星为何很快黯淡了,建峰的成长经历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建峰的出生,给父母带来无限的希望。建峰也是聪明,学什么像什么。还是建峰三四岁的时候,获奖证书一大摞。就这样,建峰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天才,成了一颗闪光的小童星。6岁的时候,建峰成了小学生。在学校里,建峰自然成绩喜人,班里的“第一”成了他的专利。到小学毕业的时候,奖状已经挂满了墙,简直没处挂了。看着孩子的奖状,父母仿佛看到孩子考上重点中学,看到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看到孩子已经成了一个非凡的天才。
父母越是对建峰的成才充满希望,就越是倍加娇宠。生活上,建峰只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干,什么也不用想。父母全方位照顾,全方位呵护,真的就像捧着一颗星星,唯恐这颗星星不小心掉下来摔碎了。父母以为,只要孩子有了好分数,就有了一切。结果没想到,除了好分数,建峰却没有了一切。建峰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就更不用说照顾父母关心他人了。用父母的话说,建峰没有孝心,没有责任心,没有对别人的关心,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没有人际交往能力,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没有基本的做人能力。一句话,同龄人该有的能力和品质他都没有。
很快,建峰上了初中。起初,聪明的脑瓜让建峰照样考试一路领先,照样尖子生。父母心里就更认准了:儿子就是重点高中的料。建峰呢,也就从心里把自己当成了重点高中的种子选手。可是,建峰过来的好分数,靠的都是脑瓜的那点聪明,从来还不知道什么叫勤奋努力。结果,考试名次一个劲地下滑:前三名,前五名,前十名,甚至在年级都到了将近200名,眼看与重点高中无缘。
于是,建峰开始遭受家庭暴力,当然每次都是因为学习,都是因为分数。随着建峰名次继续下滑,父母的打骂变本加厉。打来打去,到了初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建峰居然考了年级300多名。这下子,没等父母打骂,建峰自己就受不了了,他内心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他的精神垮了。就是从那次考试后,建峰就像换了一个人。只见他没精打采,情绪郁闷,精神压抑,郁郁寡欢。看孩子这样,父母也不敢打骂了,一个劲儿地哄孩子。可是,建峰除了发脾气就是发呆。没办法,父母只好给孩子办了休学。在家里,建峰就是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再不就是睡觉。
这让父母很伤心。建峰的父亲是个忠厚勤勉的人,自己凭本事考进重点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就职,几年后当上副总,再几年后当上老总,依然工作兢兢业业,待人诚诚恳恳,事业辉煌如日中天。建峰的母亲更是发奋努力,为人善良,工作干练,靠自己打拼在机关当上了办公室主任,年年总是先进工作者。在家里,他们更是孝敬老人。让他们困惑的是,孩子做人怎么一点不随我们?孩子这样没出息,我这辈子失败啊,彻底失败啊!
父母这样的心态,怎么可能对孩子有好言语?父母每天下班,只要走进家门,只要见到建峰,就愁眉苦脸,都没有好脸色,而且都拿最难听的话刺激孩子。结果,弄得亲子关系紧张起来,家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简直让人透不过起来……
心理把脉: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个家教案例,让人不由得想起那句话——成才先成人。这是一个真实不虚的道理,是一个人才成长的真谛,是一条心理发展的铁律。建峰的故事再次警醒我们:成才必须先成人,不能成人怎能成才?
建峰从小就被当成一颗耀眼的童星。可耀眼的星光很快黯淡了,消散了,泯灭了。这是为什么?一句话,父母光顾了教孩子成才,忘了先教孩子成人,用心理学的话说,家庭教育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成才与否不完全取决于智力高低,一个人成才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就是说,一个孩子学会了成人,有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质,天资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才能真正最终成才,即便不成为天才,也必会成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