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晚上,一个三口之家,一个上高中的男孩子竟然以跳楼要挟父母。他们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心理症状:忽然提出想要出国留学
一个正读高中的男孩,昨天提出想要出国留学,父母不同意,就大吵大闹,甚至以不答应就跳楼威胁父母。父母心惊胆战,一夜没睡好,今天就紧急呼救。
一个年龄已经不小的孩子,怎么会忽然为想出国留学而大吵大闹甚至以死相威胁?一对人到中年的父母,怎么会就让孩子随便的一个冲动而吓得如此火急火燎?
这对父母求助的愿望非常强烈,做母亲的说起话来更像连发的机关枪:
我们孩子好面子,可是,学习成绩又不是很好,在班里排名到了下游,主要是理科不好,特别是数学不好。可是,他并不努力,高一的时候他总是说,到高二就好了,到高二文理分班去文班,不要数理化了,名次也就可以上去了。孩子就这样幻想着高二的好名次,照样的不肯努力。我们也心存幻想,整个高一就没有管他的学习。结果,到了高二,上了文班,没有了数理化,一考试名次还是在后面。这下,孩子就很受打击,很失落。这时候,我们也开始管他的学习了,看着他,督促着他,甚至晚上我和孩子睡一个屋子,就怕他玩。为此,我们经常发生冲突,冲突起来孩子就闹:我烦着那,你们怎么还这样对我?
这样闹了几次,那天,忽然孩子就提出要出国留学了。我们知道,孩子就是逃避。孩子虚荣心特别强,又不知道努力,有点困难就想逃避,孩子这样闹出国,实际也是为了逃避,为了逃避现在的学习名次。
从前面的情况可以看出来,男孩的闹出国留学,确实是为了逃避眼下的学习困境。但是,为了逃避就闹出国,这到底还是有些反常,甚至是很反常。男孩究竟为什么有这样反常的表现?他的反常行为表现背后更深的心理根源是什么?
原来,在他们家里,到男孩这里已经是三代单传了。不难想见,爷爷奶奶非常疼爱,甚至过度疼爱,从小就要星星不给月亮。吃的,玩的,穿的,男孩都是想要什么要什么,可以说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从来没有不满足的时候。一次,男孩都上中学了,为了要一身名牌,母亲开始不同意,男孩就小娃娃一样坐地上哭闹,最后还闹割腕。一次为了买手机,父母开始不同意,男孩就用头撞墙。结果,是每次男孩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
初三的时候,男孩忽然想起来要调座,想调到第一排。可是,他不自己跟老师讲,回来央求妈妈跟老师说。妈妈虽然开始表示了不同意,可到底还是给老师打了电话,满足了男孩的要求。
中考结束了,男孩成绩不够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可是,男孩为了面子,提出要上重点高中,而且态度非常坚决。父母虽然知道这也不是好办的事儿,但是,最后还是调动各种力量,托关系,多花钱,让男孩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再一次让男孩的要求得到了满足。
男孩上重点高中后,几次考试,名次都差不多到了最后几名。男孩幻想着名次前进,其中,包括幻想着高二文理分班后名次的前进。但是,都没有梦想成真。于是,男孩又提出还不如上普通高中,如果到普通高中,或许名次就可以到前面了。于是,父母又一次齐心协力,把男孩转学到了一所普通高中,再次满足了男孩的要求。一家人就继续幻想着。
结果,一个学期过去了,男孩的考试名次,并没有像想幻想的那样有什么大的变化,还是在下游。大约就是在这时候,男孩开始闹出过留学的。
心理把脉:根本原因是人格幼稚化
现在,男孩闹出过留学心理上的来龙去脉,就比较清楚了。
虚荣,任性,逃避,都是原因,但根本原因是心理幼稚化,是人格幼稚化,是心灵没长大,是人长起来了心没长起来。就是说,他的心理还停留在一个小娃娃的水平上,理性的思考,成熟的思维,成人的担当,人生的责任,所有这些,他的内心世界还都有成长起来,一句话,心理成熟没有跟上生理成熟。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男孩为什么心灵没长大?
不错,隔代教育确实容易陷入溺爱的误区,爷爷奶奶的溺爱确实给不少孩子的教育带来麻烦。但是,男孩的心灵没长大,仅仅归因于爷爷奶奶就可以了吗?很明显,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是主要的责任。这个失误关键就在于,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是成人给铺好路,孩子想什么,成人就满足什么:想名牌,父母给办了;想调座,父母给办了;想上重点,父母给办了;想转学,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