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这个说法。其实,你能够坚持两个小时的专心学习,说明你并非学不进去。但是,面临考试名次的难保辉煌,你宁愿说自己学不进去,甚至故意学不进去。这样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障碍,也就是找到了一个借口:我是因为学不进去。这样可以减缓一些心理压力,得到一些暂时的心理安慰。但是,长此以往并不解决问题,而且,这样的想法还会成为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导致恶性循环,让自己真的每况愈下。这一切,虽然你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却隐约地感受到了。于是,你感到自己心理有病了……”
心理处方:拆除自我设置的障碍
我给女孩的建议有三条。首先是调整自我认知。其实,从初中升入高中,由于学生群体不同了,即使大家还是一样地努力,多数同学的名次也必然要下滑,这是不难理解的。所以,坦然面对这个事实,适当降低自我期望,会让自己的心灵多一些安宁,这样反而会多一份学习效率。其次是积极自我暗示。把“学不进去”这个借口彻底扔掉,而要经常这样默念:我学得进去,我很努力,很专心,很有兴趣。这样就会进入良性循环。最后是分解自我目标。比如,把一个晚上的学习时间分解为几个半小时,能够做到专心,就适当给自己一个奖励。
女孩的问题还需要父母的配合。我给女孩父母的建议,一是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二是决不再说孩子学不进去,三是抓住孩子专心学习的表现给予及时鼓励。告辞的时候,女孩的父亲表示,回去一定要好好对孩子妈妈转达这个意思,好好配合。
不久,心理咨询专线传来那个女孩的声音。女孩告诉我,她已经彻底跨越了“学不进去”那个障碍,那三条建议很管用,让自己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好。
我为女孩拆除了自设的障碍而欣慰。女孩的心理问题,在自我心理学上叫做“自我设障”。所谓自我设障,说的是人面临某种没有把握的结局,自己常常会事先给成功设置一个障碍,也就是给自己预备好一个托词。比如临近考试了,有些学生却不努力学习了,或者说自己闹病了,这里的“不努力”“闹病”,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一个障碍。在成人的生活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自我设障可以有两方面的心理作用:如果失败了,就有了自我安慰的借口;如果成功了,就会获得别人更多的赞许。自我设障往往是后天习得的,跟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等密切相关。比如,父母、老师或长者对孩子不客观的评价很容易内化,从而让孩子找到自我设障的借口。上面的案例中,就是由于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因而对孩子的名次下滑作了不客观的归因,导致了女孩无意间以“学不进去”来自我设障。由此说来,成人对孩子的评价应当慎之又慎,特别是不能随便把对孩子的一些消极评价说出口。看来,在孩子面前,管好自己的嘴,也是当父母的一份智慧。
生活中偶尔地自我设障,一般没有太大的问题,或许还可以暂时地缓解心理压力。但是,习惯性的自我设障,不利于发挥人的潜能,甚至导致人生最终的失败。所以,面对生活还是采取积极的对策,拆除自我设置的障碍,才是根本的出路。
【马老师微语录】管好自己的嘴,也是当父母的一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