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明天吃。”
如果猫三的母亲不想留下来,仍然要喂鸡,猫三就会哭起来,他一边哭一边说:“不要倒呀,留下来呀,明天吃呀。”
猫三的所谓“明天吃”实际上不一定指的明天,也可能是下晚吃,或者等一会吃的意思,但是因为猫三这时候对时间概念还不能分得很清,所有的未来时间,在猫三那里都是“明天”。
为此猫三经常受到他的大姐的嘲笑和嘲弄。有一次她当着猫三的面把一只馊了的粽子扔进猪食槽里,猫三哭了,说:“不要扔呀,明天吃呀。”
猫三的母亲说:“那一只坏了,不能吃了,你看锅里正在煮新鲜粽子呢。”
灶上确实煮着一大锅新裹的粽子,可是猫三不为所动,他一边哭一边爬进猪圈,从猪嘴里抢回那只粽子。
猫三的行为十分奇怪。一个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确实很令人费解。有一天猫三的奶奶突然说:“这孩子,莫不是六两三钱时的饿死鬼投胎。”
这句话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六两三钱”这是一段历史。四十岁以上的人大都记忆犹新,三十五岁左右的人也许还能依稀回想。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六两三钱是老秤,折回新秤约三两九钱,折合公秤是零点二公斤,每个重体力劳动者,每日定量零点二公斤,饿死人的事也就稀松平常。
饿死鬼投胎,就是猫三。猫三在前世饿怕了,所以猫三与生俱来有一种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这样的推理大家都能接受。
当然大家也只是说说而已,不会有人真的把猫三看成从前的一个什么人转世。转世说到底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南方杨湾一带乡间百姓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他们更多的认为佛主的功德主要是保佑众生发财平安,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误解了佛教,或者说是将佛教世俗化、实用化的结果。
如果试图从猫三和猫三珍惜粮食的现象中分析出一些文化色彩来,这也许是徒劳的。猫三以及猫三现象仅仅只是一种平面的单纯的孤立的现象而已。猫三五岁,五岁的猫三,背后什么也没有,事实将会证明这一点。
从故事的题目也不难看出,事件的中心不是猫三,而是猫三的父母亲。已经说过在猫三五岁的时候,猫三的父母全部还清了债务,接着就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一
在这一年开始的时候,猫三的家里购买了一条船。买船的钱有一半是借来的,这就是说猫三家又有了债务,但这一次的债务同前几年是不同的,用一个新名词,这叫投入产出。
猫三的父亲叫周根水,猫三的母亲叫刘杏英,他们和他们的名字一样,很普通。他们并不比别人更聪明,也不比别人更笨,借债买船投入产出这样的事,在杨湾乡间一带人人都会做。当然关键还是看产出的效果,所以在买船之前周根水曾经有过一番思想斗争,这是肯定的。周根水基本上没有和别人商量过,从中也许可以看出周根水性格中的某种主导因素。像买船这样的事,周根水用不着和女眷商议。对周根水的母亲和周根水的妻子来说,即使周根水征求她们的意见,她们也不会发表主导意见。在南方乡下杨湾一带,女人是不需要发表意见的,请注意既不是别人不许也不是自己不肯,而是不需要(包括女人自己)。大家一致认为女人不需要有自己的看法,虽然时间到了很新的时期,但杨湾乡间仍然保存着这样的风俗,这是事实,不论周根水的主导性是英明果断还是优柔寡断,买船毕竟是农家的一件大事。周根水心里不踏实,也是情有可原。那一天猫三从外面进来,周根水对猫三说:“爸爸给你一个五分的硬币,你抛起来,硬币掉在地上,如果稻穗朝上,我们就买船,如果天安门朝上,我们就不买船,好吗?”
猫三说:“好的。”
猫三接过那个五分硬币抛起来,硬币掉在地上,稻穗朝上,周根水抱起猫三,把他举起来,说:“我们买船。”
以后将会看到,在买船之前和买船之后,猫三家的情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决定买船也就是决定了这种变化的开始。是否可以说猫三决定了买船,因而也是猫三主宰了猫三家的命运?不可以说,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买船这不是猫三的主意,而且猫三并不知道他一定能使稻穗朝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情况恰恰相反,也许应该说是命运主宰了猫三。
猫三家命运的进程并不是一种强烈的剧变,希望从强烈的或者明快的节奏感中产生阅读愉快的读者也许会感到失望。猫三命运的变化,是一种缓慢的渗透,其特色就是节奏感不明显,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