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顾况的《茶赋》,宋代蔡襄的《茶录》等文章,对于古人在诗词文赋中提及的诗词句子他是每见必录。早的有如《宋雅·释木》中关于茶的记载,西汉王襄《僮约》中提到的“武阳买茶”、“烹茶尽具”,《三国志》中关于饮茶、韦曜因酒量小而以茶代酒的故事,以及一些诗句,比如白居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等等,余教导总的说来是一个有心人。
如果余教导退休下来,写一些关于茶的文章,也是很有意思的。
余教导如果写文章,首先当然是写给自己看的。但是如果文章写了仅仅给自己看,未免太狭窄了,倘若要想让更多的人看,就要发表出来,说到发表文章,余教导并不困难,在报社余教导有一位好友叶昌群。
叶昌群和余教导不仅同龄、同学,在进成师范还参加了同一个读书会。叶昌群是《甫桥晚报》的老报人了,和余教导一样,他在晚报社工作了四十几年。这个城市一共有两份报纸,一份是日报,是党的市级机关报,主要刊登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这一类的文章。这样的主导性报纸在一个地方是绝对不能没有的。当然因刊登内容所决定,党报的面目是不能太活跃的,太活跃了会让人觉得缺乏严肃性。但是太严肃了缺乏活跃性也是不平衡的,这样另一份报纸《甫桥晚报》就弥补了日报严肃有余而活泼不够的缺点。《甫桥晚报》有一个栏目叫“吴中闲谈”,这个栏目的文章,比较好写,因为比较自由,随意性的框框比较少,生活中的一点感想啦,读书时的一点体会啦,对过去的一点回忆啦,对未来的一点展望啦,小杂文、小散文、议论、记叙什么都可以放在这个栏目里。“吴中闲谈”这个栏目开辟时间并不长,开始是很受欢迎的。晚报社如叶昌群这样的人,出面请了一些名家、大手笔写写文章,确实出手不凡,醇厚浓郁,读罢能让人久久回味。但时间一长,名家好手一一都写过来了,再约第二轮一则打扰人家,二则也不一定合适,弄得不好会被认为有同人刊物之嫌,就从自然来稿中选用,虽然也不乏一些好文章,但总体质量大不如先前。为此叶昌群有几次约老友余觉民的稿,余觉民这样的人,虽不能算名家,但手笔是很好的。叶昌群希望余教导能够百忙中抽闲撰稿,以救燃眉之急,余教导当然是要应允的。写文章本来是他生平最喜好的一件美事,但终因学校事情繁杂而一再爽约,叶昌群深知余教导的为人,也不会怪罪于他。本来写文章应该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能写就写,不能写就不写,如果弄得如同完成任务一样,就少一些自然之趣了。
已经说过叶昌群和余教导是同龄,也是六十有三的人了,他倒是在三年前就按时办了退休手续。因为叶昌群退休前是文艺部的副主任,他走开,就要选一个人来顶替他,但是为了这个副主任,报社好些同仁伤了和气,弄得不大愉快,工作也不大上心。一时大有走了张屠夫、吃了带毛猪的趋势。叶昌群是四十几年的老报人,在《甫桥晚报》创办的时候,他就在报社了,经验丰富,而且思想不守旧,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所以后来晚报社干脆来了个返聘,请叶昌群再回文艺部工作,虽然名义上不能再做副主任,但实际上仍然做的原来的工作。
余教导写了关于茶和茶道的第一篇文章,拿到叶昌群这边,文章的题目是《茶中人生》,文章不长,总共千把字,写了三个内容,第一,写人生有如茶之甘苦浓酽;第二,写人生有如茶之甘甜耐品;第三,写人生如茶之清绝淡泊。叶昌群读罢,连连说:“好文章,好文章,余兄笔力不减当年呀。”
余教导谦虚地说:“叶兄过奖,我是一点雕虫小技,有当无的。”
就这样余教导退休以后的第一篇文章《茶中人生》很快就在《甫桥晚报》的“吴中闲谈”栏目中刊了出来。
读者的反应肯定是很好的,尤其是中老年读者,有时间读不到这种风格的文章,真叫人读了还想再读,欲罢不能。
根据读者的意见,叶昌群在报社文艺部开会的时候,提议请余觉民专辟一个关于茶的小栏目,每星期一篇,栏目名称就叫“星期茶话”。这个建议全体通过,大家受了余觉民《茶中人生》的启发,认为茶这样东西,不是孤立的,谈茶就是谈人生,谈茶就是谈世道,谈茶就是谈七情六欲,谈茶就是谈五湖四海,由余觉民主持,肯定会大受欢迎的。
叶昌群把这个希望和要求带给余觉民,余教导说:“你这老兄,叫我一个星期拿一篇出来,恐怕难以从命。”
叶昌群笑笑说:“你能写,我知道,有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