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甫桥小学教导主任余觉民退休在即,熟识的人见了面,有时候问一问,余教导有什么打算呀,或者说余老师以后准备做些什么呢,恐怕大家也是深知余觉民的脾性,闲不住的一个老先生。余教导则说,我没有什么打算,我不准备再做什么。我做了四十四年的小学教师,做得真是很倦了。
这是真的。余觉民十九岁到甫桥小学。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做同样的工作,做四十几年,是要叫人厌倦的。余觉民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做成了一个弯腰驼背的老头子,余觉民把自己的青年时代、中年时代甚至老年时代的一部分都交给了甫桥小学。余教导对甫桥小学的贡献,当然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甫桥小学对余教导一再挽留,以至于余教导一直到了六十三岁才办退休。甫桥小学其实是很想给余教导办成离休的。但是这不可能。因为余教导虽然是在四九年以前参加工作,但那不算是革命工作,何况余教导在某一段历史上,还有一些污迹。
当初余教导在进成师范读书的时候,参加过一个读书会,读书会本来是很正常的,年轻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想多读一点书,成立一个松散性的组织,互帮互学,说到哪儿也是件好事,况且那时候,学校的读书会很多,各种名目。余觉民参加的这一个,叫“育才读书会”,现在回想起来,大约有十来个人,空下来读读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自由说》、《新民说》以及孙中山的文章,再有就是读一些报刊上有关教育的言论,议论议论“教育救国”这一类的话题。更多的时候,总在开什么联欢会、朗诵会什么,男生女生在一起,很快活。谁想到以后查出来这个读书会是三青团外围组织。既然三青团是很反动的,那么三青团的外围组织也好不到哪里去。余觉民后来在讲清问题的时候说,那时候学校里读书会是很多的,我哪里知道这个读书会是三青团的。回答说:既然那时候读书会很多,你为什么不参加我们共产党地下党的读书会,却要参加三青团的读书会,这说明还是有选择的嘛。至此,余觉民无话可说,而他的历史从此留下了那么一点永远抹不去的污迹。
办离休还是办退休,余教导并不很在乎,不管离休还是退休,余教导就要离开任职四十四年的甫桥小学。
虽然余教导说退休以后不想再做什么,但是一个人如果大半辈子忙过来,他不大可能中途停下来,他很可能会忙一辈子。其实余教导退休以后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余教导是一个兴趣广泛、爱好颇多的人。从前余教导的爱好不明显是因为他没有时间。现在他有时间了,所以可以断定,余教导退休以后决不会寂寞无聊的。
比如余教导喜欢下围棋,虽然他的棋艺不能算很高、很精深,水平大概在业余初段上下,在这一层次上的围棋爱好者甚多,所以余教导有好些旗鼓相当的棋友,他们常常来找余教导下棋。余教导有时候不能奉陪,如果他在第二天要上公开课,他在前一天晚上就不能下棋。余教导看棋友离去,心情沮丧,觉得很对不起人,以后慢慢地棋友就不大上门了。余教导在即将办退休时,给一些棋友分别写了信,并不明说,问个好,并告知退休在即,意思也就在其中了。
再比如余教导对喝茶很讲究,但余教导在退休之前并没有很好的条件来讲究喝茶之道。品茗,是一件雅事,要有雅趣和充裕的时间。余教导每天早晨起来,泡一杯茶装进提兜,骑自行车一路晃荡去上班,到了办公室,那茶自然已不再青绿,不再秀雅,而是一杯浑水了,倘若余教导到了学校再泡茶,茶叶倒是青绿,但是烫得喝不上嘴,待到茶稍凉,上课铃声响了,四十五分钟下课,茶又凉过了头。总之余教导在甫桥小学任职期间,是谈不上品茗的,只是将就着喝,解解渴,润润嗓子而已。
余教导退休以后,就有整块的时间可以用来喝茶,品茗,讲究茶道。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小城里,仍然保留着一些从前式样的茶馆,或者依街临水,一弯小河从窗下流过,或是前后天井,天井里有一丛篁竹几枝夹竹桃。虽然现在的小河水不再清爽,天井里也少了一些淡雅的情趣,但茶依旧清香。余教导退休以后,可以在一大早就到茶馆去喝茶,那里的茶客,都是一些闲居无所事的老人,谈古论今,其中有的人,是有一些旧学底子的,余教导倘若去茶馆喝茶,总会有志同道合者的。当然这些还都是其次,关键在于,一个人喝茶,只能品其茶味,而难以讲其道。余教导因为喜欢喝茶,对于茶道他是很注意的。许多年来,余教导陆续收集了一些关于茶和茶道的文章、资料,他熟读被称为“茶神”的唐人陆羽所写的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