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张春桥传 > 默认卷(ZC) §返回上海“摘桃子”

默认卷(ZC) §返回上海“摘桃子”

一次密谈接着一次密谈。

一九六七年一月三日夜,北京平安里三号,《解放军报》社的办公楼。

一辆从西郊北京大学驶来的轿车,载着三男一女,驶入报社。他们刚刚在二楼小会议室坐定,张春桥、姚文元一身军装,踱了进来。

“春桥同志!”为首的三十来岁的男子,亲热地跟张春桥握手。

“这是文元同志!”张春桥介绍道,“这是王洪文同志!”

王洪文介绍了同行者、二十五岁的陈阿大和十八岁的“小廖”。

陈阿大是上海良工阀门厂的工人,此时已成为上海“工总司”常委,王洪文的小兄弟。至于那“小廖”,名叫廖祖康,上海国棉十七厂技工学校的学生,此时成了王洪文的“秘书”。“文革”前,王洪文担任技校民兵连指导员之际,廖祖康是他手下的民兵。“文革”中一起造厂党委的反。从此,廖祖康成为王洪文的心腹。“文革”十年中,不论王洪文在哪里,廖祖康一直是他的“贴身秘书”。

至于那位女宾,嘿嘿一笑,冲张、姚点点头。她,老熟人——聂元梓。王洪文、陈阿大、廖祖康是昨天乘飞机抵达北京的。他们直奔北京大学,聂元梓安排他们住在学校招待所,随即给张春桥挂了电话。

“春桥同志,文元同志,上海群龙无首,只有你们出马,才能压住阵脚!”王洪文在汇报了上海发生的第三次风潮——康平路事件之后,说出了这句话。

“是的,我们也准备马上去上海——《文汇报》明天就要夺权,这是整个上海夺权的先声。”张春桥停顿了一下,说道,“如果我和文元这时候不回上海,将来大权旁落,就很难挽回!”

“你也马上回上海——现在上海到了关键时刻。”姚文元对王洪文说道。

就这样,决定发动“一月革命”的密谈,在北京《解放军报》社二楼悄然进行着……

翌日,出现在上海街头的《文汇报》,突然用整版篇幅重新刊登《人民日报》一九五七年七月一日社论——出自毛泽东手笔的《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文汇报》造反派以这样特殊的形式,宣告《文汇报》“新生”——不再成为原中共上海市委的喉舌。

就在《文汇报》撒向四面八方之际,张春桥和姚文元正在九千米的高空,朝上海疾飞。十时,他们刚刚降落在上海机场,就钻进轿车,直奔兴国路上高墙围绕的兴国招待所。这家名为“招待所”,其实,绿茵草地簇拥着一幢幢西式小楼,比高级宾馆还高级。此处在“文革”中,曾长期成为张、姚在沪的据点。

张春桥行魂甫定,头一桩事情是打电话给几百公尺外的丁香花园旁的小楼,那是徐景贤的据点——武康路二号。为了免遭意外,徐景贤把“市委机关革命造反联络站”的牌子,挂到淮海中路最热闹的地段——六二二弄七号原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里,而把武康路二号的小楼作为他的秘密办公处。

下午二时半,当张春桥、姚文元出现在这幢“丁学雷”小楼,徐景贤、郭仁杰、王承龙、朱永嘉等一班秀才早已到齐了。

“一月,是关键性的一个月。”张春桥对上海的形势进行分析,“陈、曹的垮台,已经是大势所趋。我和文元这次回到上海,目的就是在推倒陈、曹之后,在上海建立崭新的政权,而你们——‘市委机关革命造反联络站’,将是新政权的工作班子。……”

张春桥的话不多,每一句话都很有分量。他的话,使秀才们陷入无限的兴奋之中。“工作班子”意味着秀才们手中不光握笔杆,而且要掌大权。一席密谈,张、姚定下了“一月革命”的步骤……

紧接着,第二天,张、姚与王洪文、潘国平密谈,给“工总司”布置了“任务”。

紧接着,第三天,由“市委机关革命造反联络站”和“工总司”联合召开了十万人大会——“打倒以陈丕显、曹荻秋为首的上海市委大会”,通过电视向全市传播。徐景贤和王洪文在台上慷慨激昂地作长篇讲话,而“主角”并未出场——张、姚躲在兴国招待所里,目不转睛地看电视……

大会结束之后,上海外滩的一幢十几层大楼上,出现四条从顶至底的红色巨幅标语,据说是反映了上海人民的“心声”。上海,一下子为之轰动了。这四条巨幅标语是:

“欢迎张春桥同志当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欢迎姚文元同志当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

“欢迎张春桥同志当上海市市长!”

“欢迎姚文元同志当上海市副市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