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读者的,只能紧紧地盯他们的梢,看看他们到底作什么鬼把戏,不过,要记着,他们是最会变的,最最会化名的(引者注:林彪的习惯语“最最”,张春桥在三十年代已“应用”了),那张萝卜皮儿有时披着有时剥下来的。我们记着这一点,什么都好办,把手里的苍蝇拍握好。把棍子拿结实,把从角落里爬出来的,鲁迅先生还没有打死的落水狗、苍蝇瞄准确。
“记得神话里常常提到那些怪物都有一张‘皮’,可以因为披与不披而变化无穷,我们就记着那张皮吧。”
幸亏有人盯张春桥的梢,知道这个“最最会化名的”、用过“狄克”的化名,还曾化名“何闻”、“子渔”、“李怀之”、“蒲西”、“安得”、“路宾”、“何泽”、“龙山”、“子执”、“吴松”、“齐索”……
倘若那个“狄克”被滑走的话,那么,留下来的只是那些署名“春桥”的堂而皇之的“战斗文章”,张春桥俨然就是“革命战士”了。
难怪,在“炮打张春桥”浪潮中,揭穿了“张春桥=狄克”这一老底,张春桥怒发冲冠了……
走笔至此,顺便提一下,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九日香港《文汇报》曾在“旧闻新编”栏目内,发表《萧军怒打张春桥》一文。虽说内中情节是否准确尚有待查证,不过,写得幽默风趣,倒是值得一录:
鲁迅先生逝世后,正在日本的萧红立刻赶回到上海。当天就和萧军到鲁迅先生墓前拜祭。他们在墓前焚烧了先生生前倾注大量心血编辑的几本刊物和萧红在东京为先生买的画册,寄托哀思。
这次祭扫,不知怎么竟让狄克得知,从而引起一场文坛武斗。
这狄克乃张春桥化名,在当时的文艺界还算不得一个作家,曾放暗箭,攻击《八月的乡村》和鲁迅先生,遭鲁迅先生著文《三月的租界》痛而击之。狄克外表斯文,却是个无事生非之徒,他听得二萧拜墓焚书,便又在《大晚报》上攻击二肖是“鲁门家将”、“鲁迅的孝子贤孙”,“烧刊物是传播迷信”等等。狄克当时以左翼自居,却和敌人一鼻孔出气。这使萧军很气愤。
萧军找到由国民党出钱、雇狄克打着“左派”旗帜为他们说话的《大晚报》社址,冲进编辑室,对狄克和他的走卒马吉峰说:“我没功夫和你们拌嘴,我就是要揍你们。你们能打过我,以后悉听尊便,不再找你们。如果打不过,你们再出这样文章,我是见面就揍你们三通!”
一场文坛武斗便开锣了。某月的晚上八点,双方都按约而来。萧军一对二。狄克用拳护住脸,学着西方拳击的样子,两脚上下摆动就打来一拳,萧军轻轻一挡,顺势一个扫堂腿,狄克跌了个仰面朝天。高个子马吉峰忙护着狄克,把他抱到一边大树下去喘气,回来朝萧军就一拳打来。这小子虽有点功夫,焉是萧军的对手,三拳两脚,这小子就趴下不动了。
这小子不服,又爬起来再战,不出一个回合又趴下了,连打了三次,马吉峰终于告饶啦!“萧先生,我服输,以后再也不敢了。”“那么,文章呢?”萧军问。“再写那样文章剁手指,本来也是他(指狄克)叫我写的。”
这文坛武斗传为美谈,后人写有打油诗一着,以为赞:
萧军怒打张春桥,
狄克三魂吓出壳。
狗头军师结“四帮”,
老萧为此险遭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