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范小青小说精品集 > 默认卷(ZC) 当代世情小说之翘楚——论

默认卷(ZC) 当代世情小说之翘楚——论

书刊里的城市普通家庭的消费记账本,里面的账目尤其是“香薰精油”,勾起了乡村一家人对城市的无限好奇和向往,于是开始了进城的生活。

“迁徙”的景色,无疑是今天的文学新世情,是时代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产生不同于当初裤裆巷的生活样式的新世情。这个人群迁徙的“重大”世情,如何予以匹配于它的新观照,其实构成的是对作家艺术能力的挑战。

大多数作家对之采取的是偷懒的态度。还在进行几乎已经存在了将近一百年的“乡心”模式的时事填充戏法,无外乎判断城与乡谁好谁坏谁亲谁远。依托的主要故事也是抽象化甚至标签化的人口游走、迁徙本身。在载体和征象的选取上惰性十足。

范小青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从城里人的捐赠物中、城里人的旧货里找到了账本、日记,在数字和文字之中窥见了城里人的生活的世相,这些账本和日记里就寄藏着这个时代新的“世情书”。它们像地图,乡下人按图索骥地向城市进军的过程中,它有如《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稻种之于集体生存一样,演绎时代“必然性”的“新人”所巴望的美好图景也需要新的行动细节的支撑,“偶然”捡到城市诱饵的乡民被其中的差异性信息所蛊惑,也不能不产生新的世情、新的人物和新的行踪。区区之微,其实非同小可,连通着的是城与乡、过去和现在,生活世情故事何尝不也正指向社会世情的内质——中国式的世情小说于是生成了新的综合形态。

新载体新世情的具体化,是对文学潜心、对小说艺术耐心的证明。

从生存史到人生史、社会与人的生活变迁史,这些如何进入文学,过去我们只有历史运动的一个宏大角度,似乎这是进入史诗性鸿构殿堂的不二法门。单篇单部看似雄浑复杂,类似的“经典”放在一起看,实则单一、单薄,甚至令人怀疑中国作家的创造潜能。

我们赶上了一个世情流转的时代,乡下人对城里生活的向往、好奇、窥探,有了《在街上行走》《城乡简史》里的这样的本子载体,世情小说的叙事样式已经给予了贴合的赋形。作为优秀小说家,她会不断探寻更多的世情样态。果然,范小青最新的短篇小说《准点到达》则是涵纳了城市人和乡下人的交互视线,枯坐在家里虚构苦难的作者怎会想象到,准点上班的城市单位一族对准不了点的进城打工者会产生羡慕?

“账本”“日记”“准点”,这些作为短篇的环扣已经被范小青用过了,别人再用类似的东西,已不再是创造。何况候鸟、城市里的庄稼这类意象仍在被重复使用。在书斋亲切关怀了“底层”继而将之作为愤世的材料固然有可敬之处,但也需要有令人信服的世情细节的发现才能文学得起来罢。

范小青的小说另一个启示正在于,其实有无数丰盈的素材原料,在我们习焉不察的世情里,闪烁着璞玉似的内在光泽。

范小青不竭的鲜活的写作成果等于告诉了我们,世情写实绝不是潮流之水去而不返,它是老岸,是祖地,是街道是房屋,是生长和牵留普通人日常生机的不动产。她钟情于以苏州地域为轴心的城乡空间的日常世情与平民生态,至于写作之于时间意义上潮流的影响力之类,并不那么在意。用她自己的话就是“很少考虑自己的写作是在什么时间链上的”(范小青、姜广平《你小说中的苏州是一种文化符号》,《西湖》2007年第5期)。她有自己的从日常人的生存细节里渐渐养育成的对历史和时间的打量方式,而这种方式虽是自在的,可一旦稍有显扬,便超出了惯常,使得我们的解读阐释获得久违了的耳目一新的资源。

文学史的经验可资证明,专情潜心地“留驻”和圆润内心丰饶的志趣,文火慢煨,美味自会袅袅飘出深巷。聪颖天资加上真情专注产生敏慧,让范小青不断给我们带来对新的世情世态的奥妙的鲜活发现,也丰厚了我们的文学史所需要的世情文学成分。

这也同时令我们感慨,我们有多少既“固执己见”又深得其趣的作家?我们的文学不乏呆笨的“鸵鸟政策”实践者,更不缺伺机而动改弦更张、闻风而起编队表演的多面手、草上飞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