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病人。
病人走得离乡政府的大门远了一点,钱梅子突发奇想问问他知不知道民歌和巧娣,说,三里塘四周,有许多人会唱民歌,是吧?
病人点了点头,说,民歌?我也会唱,我唱你听听。
他果然拉开嗓门就唱起来:
做天难做四月天,
蚕要温润麦要寒,
秧要日头麻要雨,
采桑娘子要晴干。
唱了四句,不等钱梅子说话,又唱:
小麦青青大麦黄,
姑娘双双去采桑,
桑篮挂在桑枝上,
一把眼泪一把桑。
还有:
新打格只桑篮是篾青,
张小弟拣好格只桑篮送给六姐表表心,
那六姐姑娘拿仔格只新桑篮,
要到娘房里梳头打扮换衣襟。
钱梅子非常惊讶,说,你真的会唱,怎么你唱的都是蚕桑方面的事情?
病人说,我们这里本来是蚕桑之地呀。
钱梅子一下子感觉到自己愿意和这个自称精神病人的人说说话,可是他却向钱梅子露出笑意,挥挥手,说,再见了,我要回去吃饭了,反背着双手,沉沉稳稳地离去。
钱梅子奇怪地目送着他,看他走了一大段,还回头来向钱梅子挥手,心里有些感动似的,明知这是个精神病人,可感情上却怎么也不愿意相信他是个精神病人,也不知为什么,像当他是自己弟弟似的。
钱梅子又来到大树下,老人向钱梅子看看,有一张空着的凳子,指指,说,坐吧,乡政府的干部都吃饭去了,要到两点钟上班,你要喝茶,就在这里喝。
钱梅子坐下来,向老人打听,刚才那个年轻人,真是个病人?
老人说,是的,精神分裂症。
钱梅子说,他怎么说话一点不混乱?
老人说,有时候不混乱,有时候很混乱,混乱的时候就不像样子了。
虽然是这么说,但是仍然改变不了他留在钱梅子心里的好印象,彬彬有礼,谈吐很有修养。
老人告诉钱梅子,这个病人很有本事,只要他知道你是干什么工作的,他马上可以和你讨论你的专业,可以说天南海北,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钱梅子说,怪不得,他唱了几首民歌,唱得蛮好的,都是蚕桑方面的,又向老人打听知不知道三里塘有个唱民歌的巧娣,老人说知道,前几年有一长段时间,大家都来找巧娣,搜集民歌,天天叫巧娣唱民歌,钱梅子说,我说的就是她,她现在在哪里,老人说,巧娣早几年就死了。
另一个老人说,你又不知道她要找的是南巧娣还是北巧娣,南巧娣死了,北巧娣可没有死,也许她找的是北巧娣呢,说着又回头问钱梅子,是南巧娣还是北巧娣,钱梅子也不知道是南巧娣还是北巧娣,只知道是会唱民歌的,老人说,两个巧娣都会唱民歌,我们这里的人会唱民歌的多得很,不过南巧娣的名气比北巧娣大,正议论着,一个老人手一指,说,王站长来了,钱梅子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乡干部走过来,老人说,他就是乡文化站的王站长,你找他,他知道的。
钱梅子上前喊了一声王站长,王站长也蛮热情的,看了看钱梅子,问有什么事,找什么人,钱梅子就把事情经过说了说,王站长看起来好像有点想笑的样子,但是没有笑出来,多少有些怀疑地问道,你真的就是为这事情来的?
钱梅子说,我想,我既然答应了老太太,我是要来的,如果我不答应她,我是不会来的,顿一顿说,我也不大相信老太太临死前的话,人到临死的时候,说话也不知算不算数,也许根本就是幻觉了。
乡干部说,不是幻觉,是有个叫巧娣的,是个民歌手,而且,家里上辈人确实是留下不少古书的,在巧娣去世时这些书都赠送给乡文化站了。
钱梅子说,我能不能看看,有没有一本叫《向宅》的书?
乡干部说,书都在乡图书俱乐部,你自己到那里去找吧,你去的时候,就说是我叫你去的,不然,那边可能不让你进去乱翻,另外,巧娣赠送的书,都专门辟开一个书橱另外放的,很好找的。
钱梅子来到乡图书俱乐部,果然很快就在巧娣赠送的书中找到了一本发黄的薄薄的线装书《向宅》,十分高兴,也有些意想不到,将书拿给图书管理员看,管理员是位上了年纪的老头,看了一眼,眼光似有些不屑,说,我还以为找什么了不起的好书呢,这本,早已经重新出版了。
钱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