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搬出老宅、靠自己能力摆脱祖宗庇荫的是老三向於,向於供职于一个经济部门,在四个子女中算他条件最好,单位里可以给他分房子,但条件是结婚,结婚分房,天经地义,但是向於偏偏不结婚,外人以为他是个独身主义,只有自己家里人知道是怎么回事,老四向小杉,卫校毕业在医院做护士,公房对她来说,亦如天上的月亮一般美丽而遥远,可望而不可及。
向家的后代,虽然住不上现代化的设备先进的公寓,但是比起许多几乎用了毕生的精力为房子奔波操心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也算是生在福中了,只是这个福不是他们自己凭借自己的努力得来。
向家的人住的是向宅中最后的一幢房子,三开间,二层,从前称作玉兰楼,因屋前院里有几株玉兰而得名,向家的姑奶奶和四个侄儿女,分作三堆开伙,向觉民一家,向小桐一家,未曾婚嫁的向於向小杉和姑奶奶合伙,在院子里先后搭出三间灶屋,起居活动呢,都在楼下中间的堂屋,似这样的大家庭,即使在一个很古老的小城中,恐怕也是不多见的了。
因此,兄弟姐妹间的关系,也比别的家庭的兄弟姐妹间的关系,要密切得多,也复杂得多,一人有难,大家帮助,碰到矛盾呢,就比外人更纠缠不清。
每日的白天,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向绪芬呢,就在大门外的街上,摆一个茶水摊,向家老宅从前的厢门间,开出一家便民小店,店主老三喜欢开了收音机听评弹,听得摇头晃脑,店门口,就是向绪芬的茶水摊,从好多年前开始向绪芬就一直在长街的小店门口摆茶水摊,向路过的人供应茶水,从前农民摇了船上城里来,船若是停在长街沿河,他们上岸来,他们也许会感觉到饥饿感觉到口渴,他们看到向老太太的茶水摊很高兴,他们摸出几分钱买一杯茶喝,这时候他们就觉得向绪芬的茶如清泉一般的甘甜,他们说,老太太,你的茶是拿什么茶叶泡的,这么好喝呀,向绪芬向他们笑笑,农民喝了向绪芬的茶,他们走了,但是向绪芬的茶却已经深深印在他们的心田里了。
现在已经没有农民从小船上跨上岸来,现在向绪芬也已经很老了,动作迟缓,目光滞呆,但老人仍然每天出来摆茶水摊,在一张小小的茶几上,搁着几只玻璃杯,杯里的茶水清绿可爱,有人走过,向绪芬就用她的喑哑的嗓子喊一声:喝茶。
有越来越多的游人来到长街,他们自己带着饮料带着矿泉水,他们觉得路边的茶水不卫生,不敢喝,所以人们经过向绪芬的茶水摊,他们只是向她看看,想这么老的老太太还出来摆个茶水摊,为什么呢,他们很少来喝她的茶水,也很少有人停下来。
到了下晚,向绪芬收拾了用具回家去,老三便笑,说,看看,看看,早晨呢早早地起来烧开水,出来守在这里一天,哪有人买你的茶喝,到晚上呢,将茶水倒在阴沟里,干什么呢。
向绪芬并不回答他,她也许认为没有必要回答老三奇怪的问题,干什么要出来摆茶水摊,在向绪芬看来,老三的问题为什么奇怪,因为他的问题好像在问,你干什么要吃饭睡觉呢,这样的问题,是不需要回答的。
一辆旅行社的大巴停靠的长街街口,游客挨个下车来,导游用电喇叭说:各位游客请注意,我们这一站是停在长街。
游客向长街张望着,长街有什么看的,导游说,长街有著名的长街五景,一景呢,就是这条长街,游客们笑起来,这条破街也算一景,导游说,你们别看这条破街,当初乾隆皇帝还走一走呢,大家又笑,说,乾隆皇帝走的地方我们可不敢走,导游也跟着笑,又说,请大家看,像长街这样的一河一街的格局,这种街紧傍着河的形态,从前呢在我们这座古老的城市里是很多的,现在呢,已经所剩无几,河道改造啦,城市建设啦,扩大路面啦,破坏了许多,当然了,不改造也是不行的,改造呢,是必然的结果,是大趋势,不改造呢,是没有出路的,是死路一条,只是,在改造的过程中,许多古迹没有了,关于这个问题么,我也说不清楚,游客说,我们也不要听这个问题,我们呢,是来看风景的,不是来参谋你们城市怎么发展、怎么建设的,导游说,说得对,怎么发展、怎么建设那是市长的事情,我们导游呢,只管将好看的地方指给你们看,游客说,这就算是好看的地方?导游说,看苏州这样的古城、古迹不能性急,不能走马观花似的看,不能大呼隆,那样看,等于没看,一定要耐心,要有品味,你们看这青砖,块块都是竖着砌的,为什么要竖着砌呢,不是浪费吗,游客说,你当我们是幼儿园小朋友,这是万人砖,专门给皇帝踩的,谁不晓得,导游说,好,我们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