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 > 默认卷(ZC) §引子

默认卷(ZC) §引子

施战军

南方写作之生活风俗派的最佳范本。历史和景物从没有剥离于作家所置身的人群,没有一厢情愿的梦呓更不会有自我哀怜的呻吟。着眼日常向往正常,写活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本真地浸润她的生活态度和对芸芸众生的理解。城与乡的路径没有抽象的磕绊,过去和现在的联结没有拧成疙瘩,她甚至对社会和人生哲学全无特意的凝眉苦索之状,而是本然地带出了对生存境遇的亲近关切的体察、对生命本体的多趣而善意的观照。所有的图景都是人间味、烟火气的氤氲,在其创作发生影响的二十余年来,她怀着喜欢地去把捉平民生活的脾性和体温,耐心专注地呈现生活着的身心的游走和安居,到如今,灵性落于纸上更显得踏实和鲜活。在当代文学创作史中,对中国世情形象化的艺术贡献之巨,亦可谓有目共睹,能够出其右者几乎未见。

——这就是作家范小青和她的小说。

与此相关联的“当代世情小说”,这里不得不首先进行大略的必要辨析。

世情小说,权威性的说法,来自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的归类,鲁迅称之为“人情小说”:“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染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所谓“世情书”是指晚明的研究者对宋元以降以民间世俗生活为描写对象并以世俗化的语言出之的一类古代小说,如《金瓶梅》等。现代以来的小说学者多使用“世情小说”这一概念,从某种程度上扩延或者溢出了鲁迅带有人间传奇意味的涵盖,更广泛地指称叙写普通的生活众生相——饮食男女、家庭人伦、欲望情爱、不貌似“重大”的生存现实之类的日常生活小说。

如果说《金瓶梅》《红楼梦》“三言二拍”等等可以视为古代世情小说的样本,并基本上可以算是古代小说史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主干之一种,那么,现代以来至1980年代,大致的情况是,由于时代强势情态所制约,文学创作中的世情成分,尽管也并不缺少应时的阅读热,可是几乎大都被当时的主流评价所压抑,充分认知其文学价值的时日几乎都来自滞后的钩沉,比如对张爱玲的小说,1950年代的婚恋、市井小说,茹志鹃的“家务事、儿女情”题材作品等等。即便到了1990年代初期,《废都》的遭遇也说明了“世情小说”所存在的当代适应度难题,如果将之放到人文精神颓落的主题上加以认识,也许会有利于精英读者对“精神疑难”的索解;但是从世情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其中对狭邪趣味的复古意向,确实是一条尴尬之途。

世情小说如何找到它的活的日常态,如何实现它的当代生成?可以说,到了1987年“新写实”小说滥觞,才算是现出了眉目,有了再生的契机。范小青之于“新写实”的意义就在于她刷新并稳固了中国式的世情小说的路向。在这个创作潮涌的始终,她都不是那种缺少选择的本相琐事的堆积者,在“世情”的写照方面,范小青的小说在“世俗”的里头,并不是当时的理论阐释者们以“零度写作”所能笼罩的,她尊重人间生活的本来逻辑和平民日常的脾性,未受任何理论纷扰地带着人之常情和本然的人际伦理,“世”与“情”没有区隔,血肉一体。也就是说,范小青的创作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日常写实性文学即世情小说的正路。

本文既然为“简论”,便无意于复述范小青的整个创作历程和涉及所有作品,而是以将范小青作品为依据,将之大致分为生活世情小说和社会世情小说,以笔者认为的具有代表性特色作品为关节点,并企望由此烛幽发微,通达其文学世界之主脉大观,并探究中国式的世情小说综合生成的形态和现时代发展的可能性。

生活世情小说

如果统计无错,范小青迄今已经有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作为世情小说的基本层面的,是呈现市井小民、平头百姓的生活流的作品。可名之为“生活世情小说”。

《裤裆巷风流记》出版于1987年,是范小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那一年出现了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池莉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学界沿袭的说法是这两部作品乃是“新写实”的奠基之作。《裤裆巷风流记》却无疑是“新写实”小说潮流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然而,从惯于缩略的现成概念上看去,它却是一个越看越显出异质性的存在。相对于中国文学最为鲜活的时段——1980年代中后期——来说,它的文学史意义完全可以用特立独行来形容。

哪一部“新写实”小说会有这样疏朗的开头和格局?

它进入小巷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