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牌坊了。
最后说说西递村。它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进村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前年我曾参观京郊门头沟的爨底下村,那里保存着70多幢明清古民居,全村却只有40口人,多数房屋没人居住,为开展旅游业才稍加修葺。这里的村民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迁来的移民,保存着晋商会做买卖的传统,赚了钱,建起来这一片美好的砖瓦房。村民都姓韩,是亲戚,没有穷人,也没有茅草房。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的根据地,全村青壮年几乎都参加了八路军,30多人在战斗中牺牲,30多人在解放战争中随大军南下,后来当了干部,落户江南。这个村的家家户户都是军烈属,土改时没有谁分谁的田地、房屋,“文革”中也没有谁造谁的反。因此种种原因,这些古民居才奇迹般地保存至今。我说爨底下,是想与西递村作对照比较。后者比前者的古民居多一倍,也是受到新四军的保护,才奇迹般地保存至今。全村都姓胡,当地朋友介绍,这是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商业力量支撑起来的聚族而居的村落”。我知道,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齐名,且多儒商。在西递村一家儒商堂屋里就有这样的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晋商赚了钱,在家乡建大院,我看过那些著名的王家大院、渠家大院、胡家大院,简直就像一座座城堡,号称“民间宫殿”。徽商赚了钱,也在家乡建起小巧精致、玲珑剔透的庭院。创业守成,重视家庭、建设家乡、福荫子孙……这种东方文化观念,晋商与徽商是相同的。我不知道西递村在土改时是何等情况?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来不及细问。只好猜想,这个山区村庄耕地不多,它的50多户“地主兼工商业者”,在土改时大概“未伤元气”,至少没有触及其住宅房屋吧。“文革”中红卫兵到处“破四旧”,历史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我参观过广东佛山的妈祖庙,据说“破四旧”最猖狂的时候有上万市民昼夜保护妈祖神祗,众怒难犯呀,从北京南下的红卫兵也不敢进庙。西递村亦然,村民们同族同宗,齐心拒绝外来红卫兵的打砸抢,连村口最大、最明显的“四旧”建筑物——“胶州刺史牌坊”都保护得完好无损,村内的古民居都有人居住,就更安全了。林彪、“四人帮”制造“天下大乱”,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他们对历史文化采取虚无主义,否定一切,肆意破坏,必然遭到佛山市民和西递村民的抵制,也是宗教文化和家族文化对于“文革”反文化恶行的抵制。江南许多地方都有妈祖庙,它是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纽带。西递村的古民居也是国宝,它凝结着历史文化。
一同参观的建筑学家说西递村古民居是“小青瓦,白粉马头墙”式的明清建筑模式。说句外行话,我倒觉得它是江南庭院模式。它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爨底下村的明清古民居则是四合院式的),而是两层小楼包着个天井,外墙是砖结构,白灰抹面,反射阳光以拒热(四合院的外墙用灰色以吸热,这是南北民居适应气候的不同选择),墙高于瓦顶数尺,两端都翘起马头式的尖角,据说一为防风吹瓦,二为隔火(一家失火,火苗上窜,由高墙挡住,不会殃及邻居,所以又名挡火墙),三为美观,白墙青瓦,一排排马头翘起,煞是好看。南京夫子庙的房屋就是这种风格,许多文人画师加以赞美,大概他们没有来过西递村这世外桃源吧。这些庭院内部都是木结构的,我说它玲珑剔透,指的就是这种雕梁画栋。徽雕是很出名的,这些古民居处处都是极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品。几乎每一扇门窗都刻满了珍禽异兽花鸟虫鱼,或组成山川云海的图案,或展示“羊羔跪乳”、“王祥卧冰”这样的传统伦理道德,或描绘《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物故事。建筑学家说:可惜呀,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已经好几百岁了,它不能像古罗马和古埃及的石头建筑物那样保存几千年,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爱,把国家保护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也应用到西递村的古民居上来才好。
西递村古民居的另一特点是家家户户有对联,大门上,堂屋里,木雕的保存完好,墨写的也清晰可读。譬如:“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兄弟自然敦友爱,叔侄不必结冤仇。”“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替儿孙作马牛。”读来饶有兴味。我想,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也是西递村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吧?黟县被学者们誉为“中国古文化高密度发达地区”,这些精美的徽雕和对联,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是民风纯朴和古民居得以保存的原因之一吧?我们要以德治国,就包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