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安源煤矿,犹如壮士暮年。它是一炉红火,燃烧自己,温暖人寰。然而宝藏淘空,不可再生,这百年老矿能否像凤凰涅槃,在烈火中求得永生呢?
我怀着这个凝重的问题随北京作家代表团访问萍乡矿务局,被它悲壮的历程深深感动。这个煤矿局,就是由著名的安源煤矿逐步发展起来的。98年前,清朝洋务派官员张之洞、盛宣怀和德国商人创办了安源煤矿,今天的矿务局长说它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怎样看待“洋务派经理”?大概不应缺少历史观点。虽然功过任人评说,安源人今天还是保存着张之洞公馆和盛宣怀颇带洋味儿的宅邸,而且领我们去参观,认为“这跟煤矿的历史有关”。
当然啦,安源人民和政府更保存着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因此,同行的作家建议他们及早动手筹建一座“中国煤矿博物馆”。
我念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汉冶萍公司”。后来又知道安源大罢工。当年,安源是我国产业工人最集中的革命摇篮之一,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党的领导人都曾来到安源的矿工群众当中,办夜校,建工会,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工人运动,发动大规模的罢工斗争。我们瞻仰毛泽东同志住过的八方井44号小院,拍照留念。又到工会俱乐部大礼堂参观,这座很有气派的两层楼,据介绍,是大罢工胜利后,由刘少奇同志按照莫斯科大剧院的内部结构亲自设计,由几万名矿工踊跃捐款,精心建造的,舞台正面的大幅横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啊!”比规范化的口号多个“啊”字,作家们都说,多了这个字,倒让我们听见了当年矿工群众情绪高昂的呼唤声。
秋收起义时,安源矿工组成一个团,跟随毛泽东同志上了井岗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南征北战,流血牺牲,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这些矿工战士当中就涌现了杨得志、萧劲光等数十位威名赫赫的将军。
我国江南缺煤。近百年来,安源和萍乡的几代矿工,用他们的血汗和乌金,为我国南方工业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粮食”。然而,矿产资源越采越少,他们的煤炭产量逐年下降,犹如壮士暮年,煤矿进入了衰老期。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老企业,经济上背着沉重的“包袱”,萍乡矿务局连年亏损,靠国家补贴。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怎能长期依赖国家补贴呢?1992年煤炭部作出逐步减少补贴、3年之内“断奶绝粮”的决定。这可让萍乡矿务局用什么来养活它的4万职工、1万多离退休人员和16万家属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人这样形容百年老矿。可是局领导不爱听!他们提出了“逼上梁山”和“背水一战”——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战略性转产”:大量精减人员,6对矿井在保证不亏损的前提下继续采煤,组织万名下岗职工办起了320个大小公司、工厂、商店、林场、宾馆、酒楼。其中的支柱产业有客车厂,已经占领市场,仅上海市就有1千多辆安源牌大客车在运行。有先进的大型浮法玻璃厂。有合资的人造革厂,皮鞋厂,矿泉水厂。没用3年,不等上级“断奶绝粮”,萍乡矿务局已经扭亏为盈,面貌一新,为煤炭战线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真是老矿立新功啊。
这项规模宏大的“世纪转产”仍在雄心勃勃地进行中。可惜我这篇短文不能介绍他们的具体经验。总体而言,是经营机制的转变。令人感叹的,是这些可敬可爱的矿工,当年能够锻炼出数十位将军,如今又锻炼出数百位能干的厂长和经理,他们都是历史转折时期的英豪,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时势造英雄”。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