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青春无悔 > 默认卷(ZC) §第一节 北京建都850年遐想

默认卷(ZC) §第一节 北京建都850年遐想

公元1149年金王朝认定“燕京自古霸国,虎视中原,为万世之基础。”决心从黑龙江的阿城迁都燕京(真巧,整800年后新中国也定都北京)。金海陵王派120万军民工匠在燕京(今北京宣武区)基础上扩建皇宫城阙,1153年峻工,定名中都,同年正式迁都。此时金朝已灭北宋,辖区达到淮河一线,中都成为半壁江山的政治中心。此乃北京建都之始。

今年,北京将举办各种活动纪念建都850周年。北京啊,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可资纪念的事物多矣。真如丛山峻岭,大海波涛,数不胜数。忽然想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北京就在古幽州,我们怎能不被此歌博大的胸怀和气魄感动呀。

怎样纪念呢?我首先想到的是发扬民族团结精神。通过建都史,使人们了解北京是各族人民倾注血汗智慧共同建设起来的文化名城,更加热爱北京。我们是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历史上有许多“逐鹿中原”式的战争,北京乃连接南北的通衢大邑,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彼此争雄不是外敌侵略,它还带来了南北人员、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事实上,不论哪个民族入主北京,都把这里作为自己的首都精心建设,使之不断繁荣昌盛。

周武王封赏的诸侯小国燕并蓟,迁都蓟城(在今宣武区),又建设蓟城,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燕强盛起来,燕京蓟城拥有30万人口,“富甲天下”。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从余杭到燕京,水运连接洛阳和长安,使燕京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是北京城的发祥地和老底子了。

后来契丹族南下,在燕京建设辽南京,天宁寺塔和牛街清真寺都是辽代的宏伟建筑,商业手工业繁荣,刻印《大藏经》,现存《南无释迦牟尼像》证明已掌握了彩色石印技术,为后来(譬如荣宝斋的)木刻水印绝技和报纸印刷业打下了基础。辽第一次在陪都南京兴办科举,始成为北中国文化教育中心。

女真族南下,派画师测绘宋都汴梁,按照汉族传统把金中都建设得富丽堂皇,又在北海建大宁宫,在香山、玉泉山、钓鱼台建离宫别苑。芦沟桥坚实雄伟,工艺精湛,马可·波罗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此时已有“芦沟晓月”、“蓟门烟树”等燕京八景之美谈。金设国子监——最高学府,有文科、医科、天文科。金杂剧走出宫廷,与民间戏曲结合,为元曲杂剧的大发展开拓了道路。

蒙古族入主中原,以积水潭为中心建设元大都,皇宫以外纵横各有九条大街,分割出棋盘式居民区,规模宏大,“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创造了著名的民居四合院。科学家郭守敬引白浮泉水进瓮山泊(昆明湖),建成北京第一座人工水库,发展京西稻,又引水入城,沟通运河,南方运粮船队直达积水潭,帆樯蔽日,商贾云集。郭守敬还研制了滴漏式计时器等许多天文仪器,建观象台,编《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仅差24秒。元曲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齐名,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座丰碑。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皆大都人,其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西厢记》和艺术家“五秀”的演技都推动了戏曲的发展。

元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对外交往甚多。大都人把中医药和活字印刷术传到国外,波斯人把“回回药方”带到大都,伊斯兰医生还在太医院供职。欧洲客商也不少,意大利传教士在大都定居,建了三座教堂,翻译了圣经《新约全书》。元大都已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世界大都市。

明朝皇帝朱棣决定由南京迁都北京(首次出现北京这个名称,今年也恰逢600周年),用十多年时间,参照南京宫殿规制,将元大都改建为紫禁、皇、内、外四重城。苏州“香山帮”工匠的鼻祖蒯祥,主持设计、建造了天安门和皇宫三大殿,可谓天才的建筑师。永乐年间调集数万户江南工匠定居北京,另有1万多名能工巧匠轮班来北京服役,促使手工业高度发展。譬如铜胎漆裹的“景泰蓝”至今还是北京的传统工艺品。洪武年间从南方大量移民到北京郊区,加之军户屯垦,促进京郊农业发展,水稻田增多,菜田农艺精良,“穴地笼火”(温室)种植,冬天也能上市多种鲜菜。后人称“自古种菜如绣花”。丰台一带有了专业花农,是今日花乡之始。

太医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科学家徐光启长期在京任职,著有《农政全书》,并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数学名著《几何原本》。

大慧寺的塑像,法海寺壁画,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