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青春无悔 > 默认卷(ZC) §第九节 铸剑为犁

默认卷(ZC) §第九节 铸剑为犁

否则我就动手修,上街买零件也得修好。我曾写文章问道:“咱们的卫星能上天,为什么就解决不了马桶漏水呢?”当然啦,工业和农田灌溉是浪费水的大户。我对北京市下决心加强用水管理,包括提高水费,都举双手拥护。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金钥匙

计划经济的藩篱,阻碍着农业机械化的步伐。我多次参与制订北京市农机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分配计划,深知办公室里的计划订得再详细,也跟不上千变万化的实际需要。举几个小例子:我们按照顺义县的拖拉机保有量,一年分配给他们200个轮胎用的气门针,结果拖拉机站根本买不到。哪儿去了呢?几番调查,才发现是生产队的马车把式抢先买走了。马车轮胎也用这种气门针,却没有一个“马车局”为他们制订计划。由于缺少气门针,拖拉机就“趴窝”停用;为了几毛钱一个的小零件,公社常派人到外地去买,花几十元乃至几百元差旅费,还未见得能买到。再就是请客送礼“走后门”,向机电供应单位“求援”。“三夏”大忙季节,正在使用的手扶拖拉机轴承坏了,哪儿都买不到,生产队长派机手进城,说了气话:“买不着你就甭回来!”结果在这个夜晚,北京手扶拖拉机厂抓到了“小偷”(从停车场的新拖拉机上卸了一副轴承),保卫科刚要扭送他去公安局,又在那台新拖拉机的轴承座里发现40元钞票——正好是买一副轴承的价钱。农机局长听说之后,深感内疚,叫工厂立即放人!向这位机手道歉,轴承让他买走。并且在干部会上说:“这件事暴露了农机经营管理体制的‘老大难’问题——只生产整机,不保证供应维修用的零配件,这不成了卡农民脖子吗?”话说得很透彻,可是这个“老大难”问题依然解决不了。

北京市生产手扶拖拉机较早,郊区的保有量较多,维修上的问题也多。丰台区有个真实的笑话:生产队的一台手扶拖拉机经常出毛病,一坏,机手就赶着小毛驴把它拉到修配站去。次数多了,只要往小毛驴身后一套手扶拖拉机,不用人赶,它就会自动拉往修配站。这样的笑话,您听了大概也笑不出声来吧?

吃苦耐劳的中国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胼手胝足几千年”,直到毛泽东同志预计的1980年,也未能“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不是农机战线的干部职工不努力,更不是农民群众不想机械化,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美好前景啊。那么,发展缓慢的症结何在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制定的正确路线擦亮了我们的眼睛。从大的方面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勃勃生机,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空前提高,这就给农业机械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若干障碍(如前所述的种种弊端)。从农机事业上看,有两个关键的“瓶颈”或“怪圈”被突破了:

农业机械化的资金从何而来?“等、靠、要”国家投资,没有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甚至还会挫伤积极性),怎能办得成大事?而且国家也不可能全包下来。反过来说,农民群众根本没钱自行投资,在“小学生双手捧着个鸡蛋,到供销社换半斤盐,几盒火柴,或者一支铅笔”的情况下,农民拿什么买拖拉机呢?就算银行拨给一些贷款,社队也无力还贷,只好“挂在账上”,这填不满的无底洞,是第一个“怪圈”。

农业机械化的优越性主要是解放劳动力和减轻劳动强度,那么,节省下来的劳动力去干什么呢?我们的农机试点社队就出现了这个问题,“人享机器福,马长机器膘”,富余的劳动力没有出路,但是人人要吃饭,所以仍然跟着大伙儿一同出工,参加记工分和年终分配,造成“一个人的农活儿两三个人匀着干,一碗饭两三个人分着吃”的窝工现象。生产队的开支没有减少,反而多了一份机器、油料、维修方面的经济负担,或曰“双重开支”——机械化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工分值下降,社员变得更穷了,这是第二个“怪圈”。

怎样突破的呢?靠的是乡镇企业大发展。京郊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乡镇企业,给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从经济利益上讲,只有一个农民在工副企业里创造的价值超过(或远远超过)他从事农业劳动创造的价值时,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机械化带来的好处。也只有农业机械化解放出大量劳动力,充实和促使乡镇企业大发展,农民才有力量向机械化投资,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这种良性循环,终于使人们找到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金钥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党的富民政策,使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