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青春无悔 > 默认卷(ZC) §第七节 王村铜柱

默认卷(ZC) §第七节 王村铜柱

地重游,只不过当年顾不上欣赏风景罢了),因此,我敢断言,这首颂歌中说的“五溪之险不足恃,我旅争登若平地”纯属吹牛皮。

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兵镇压“武陵五溪蛮反”时,对这“五溪之险”倒是说过几句真话。他兵阻壶头山,进退两难,士卒水土不服,大多病倒,马援本人也是忧病交加,吟出一首《武陵深》:“滔滔武溪一何深,飞鸟不渡兽不临,嗟哉武陵多毒淫!”这“毒淫”指的是山岚瘴气,我们剿匪部队也曾领教过的。

王村铜柱铭文共2千1百多字,后来,宋朝又加刻带官衔的人名四百多字。字形方整,如颜柳体,深得书法之妙,镌刻工艺也属上乘。通读之,不难看出,历史上这场“溪州之战”,双方实际上打了个平手,“蛮兵”求和,反而得了许多实惠,“官军”则取得名义上的胜利,“凯旋”撤退。而且,这根铜柱还起到了楚王(他是后晋天子的诸侯)与土司王划定疆界的“界碑”作用。铜柱最初立于沅陵的乌宿,后代几经迁移(往西边迁移,为了缩小土司王的领地),北宋的官军还一度将铜柱抢走,又被土司王彭仕羲用被俘的51名宋兵和1800副械甲换回来,可见他们多么重视这“永免徭赋”的条约和“界碑”呀。目前铜柱存放在王村的“湘西民俗风光馆”内,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供游客参观。

王村在酉水北岸,水北曰阳,西汉的酉阳县城就设在这里,它是个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了,交通方便,沿江有五华里长的青石板小街,随坡就弯而建,忽上忽下,颇多情趣。小街两旁,商店、酒家、旅馆、货栈、手工作坊林立,是个繁忙的水陆码头,物资集散地。酉水又名酉溪,唐代在此设溪州。后晋楚王册封的(世袭)溪州刺史、统治溪州近千年的彭氏土司王的驻地老司城,就在王村以北十余华里的司河边。历代土司王常到这繁华的古镇游宴驻足,王村因此得名,反而没人再叫它酉阳了。电影《芙蓉镇》以王村为外景地,增色不少;但是,有人倡议将王村更名为芙蓉镇,那就太浅薄了。镇上开了一家“刘晓庆米豆腐店”,可惜那米豆腐做得实在难吃。

在结束这篇“怀古游记”的时候,还须说说由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这三颗明珠组成的武陵源风景区,它已是蜚声中外的370平方公里的大公园,联合国认定的自然保护区。其历史风貌是怎样的?明朝万历年间《慈利县志》说这里是“九州以外,圣人听其自然,不勤于远,不受其贡”的“南裔荒服之地”。但这话是虚伪的。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永定(大庸市,现名张家界市)土司王联络“九溪十八峒土民”反明,朱元璋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兵进剿,激战于百丈峡(现在最壮丽的景点之一);又于洪武十八年、二十二年连续讨伐。最近出版的《大庸文史》记载,“明代数十万大军的脚步,踏宽了张家界的羊肠小道。”“自明初至民国告终,绚丽多姿的张家界一带,多次沦为血水横流的战场。”其间,国民党军队整旅、整团地攻打张家界就有3次。

历史就是这样的。从秦始皇“伐百越”以来,包括诸葛亮“七擒孟获”,历代封建王朝都采取“绥靖”与“怀柔”的两手来对付“蛮夷刁民”,其实许多都是“不服王化”的少数民族部落。弄清了这一点,对于国民党军队1948年还在湘西“剿匪”的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不服他统治的就被视为“匪”嘛。

另一方面,真正的土匪也是必须剿灭的。《大庸文史》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张家界成了土匪的天下,他们打家劫舍,拦路行抢,捉人勒索,当地百姓纷纷外逃。”这种残害百姓的土匪,欺压农民的地主武装,与国民党军队相勾结,“官匪一家”,接受“国军”留给的枪支弹药,由国民党特务指挥,妄图在湘西建立“反共根据地”的匪帮,的确被我人民解放军剿灭了。而且,我军是通过发动群众,建立农会,进行土改,建立人民政权,团结少数民族,依靠湘西人民,共同“拔匪根”——彻底铲除了孳生土匪的社会根源。现在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能说明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伟大。

张家界著名的景点黄狮寨,腰子寨,老鹰岩,当年都是易守难攻的土匪老巢,我军进剿时,在枪林弹雨中攀援那悬崖峭壁,也有不少战士流血牺牲。虽然今天的导游小姐已不熟悉、或不需要再讲解剿匪故事了,但在我这个老兵心里,自然美景与英雄故事永远共存。是民族团结、国泰民安的中华盛世,造就了这片人间仙境般的旅游胜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