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青春无悔 > 默认卷(ZC) §第六节 心里档案

默认卷(ZC) §第六节 心里档案

每写一篇文字我都先为题目犯愁。怕文不切题,怕不含蓄,怕没有文采,更怕重复。重复别人的标题固然不好,重复自己的就更没出息。这篇纪实散文,本应取名《难忘的秘密》,斟酌再三,还是用了“档案”二字。

“档案”也属“秘密”。所不同者,这是我心里的档案。

秘密有很多种,私人的,国家的,军事的,经济的……英国法律有一条款:即使是国家机密,30年后也可以解密,公开。目的是便于后人(30年就是一代人嘛)分析研究,以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诚然,他们是否能做得到?那是另一码事。不知道我国是否也有类似的法律?我相信有,或者会有的。

最近在报纸上读到,美国与前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在朝鲜战争期间是直接打过仗的。主要是互相击落了几千架飞机(确切数字尚未查清,双方说法不一)。有趣的是他们两家都为此事不约而同地严守机密长达40年。据说是为了避免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又据说,不论是斯大林,杜鲁门,还是艾森豪威尔,都理智地认识到,当时如果走漏消息,群情沸腾,一场核战争也就在所难免了。

就算这些大人物悲天悯人,具有总统级的克制能力,损失千架飞机还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坚决保密,拯救亿万苍生于核浩劫之边缘;然而,更有趣的是,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对于上述机密,不但知道,而且是见证人,而且也自觉地为之保密,尽管敝人压根儿就没认识到一但泄密就会挨原子弹。

您瞧多有趣儿——请原谅,今天我居然使用“有趣”这样玩世不恭的字眼儿来形容一触即发的核大战,确实不够严肃。假如——再一次请原谅,我是说假如的话,当年我写这样一篇文章,说“苏联老大哥真棒!我亲眼看见他们出了兵,在天空和地面与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并肩作战,打败美帝野心狼!”那可就并不“有趣”,而是非常危险了。请你放心,这危险绝不是超级大国互扔原子弹,而是我这个小小的军文工团员挨批评、受处分,拙文也绝对不会发表在报纸上。

我亲眼看见了什么?敝人第三次请原谅(最后一次,免得读者说我罗嗦)。由于事隔42年,而且俄罗斯和美利坚的高级人士已不保密,敝人何苦再为他们保密哩。我在北朝鲜抢修野战机场时,看见过苏军的高射炮部队,不分昼夜地打出“火网”,阻截前来轰炸机场的美军机群。也有许多时候拦截不住,譬如B-29重型轰炸机,可在万米高空“水平投弹”,高射炮够不着它。刚修好的跑道上炸出许多弹坑,我军米格-15型战斗机无法起落,靠人工填平弹坑太慢,往往是还没填平,敌机又来轰炸了一轮。这时,我又常常看到苏军的工兵部队,采取机械化办法——大量翻斗式自卸卡车运来砂石,倒进弹坑,压道机快速碾轧,同时铺上一层带许多圆孔的钢板——半小时之内就可保证我军飞机起落。有趣的是,这些苏联红军的小伙子一律穿着我们志愿军的军服,见了我们笑嘻嘻,还会说一句中国话:“我的,维吾尔!”

我写过不少朝鲜战争题材的作品,长、中、短篇都有。却从未提及苏军也曾参战。今天流露这一笔,还是在苏联解体、档案公开的情况下,受到人家的“鼓舞”,才壮了胆儿。其实这根本不是秘密,不信,去问问当过志愿军的老兵,知道此事者何止万千。

人们心里的档案也罢,秘密也罢,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说不出口,写不出来,终于变成千古之谜。此种事情虽不新鲜,却也可惜。

在我60岁的生日那天,忽接上司电话,有个朝鲜作家代表团访华,要我前去参加座谈和宴会。此事不好推托,何况咱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超过“古稀”,年届“花甲”算老几呢?本来就没有在家“作寿”的打算,叫去就去呗。

座谈还是正儿八经的,谈谈文学,道道友谊。待到宴会桌上,朝鲜作家人人海量,我们当主人的不可不奉陪到底。酒这玩艺儿神力无边,加之两国作家情同手足,再加上一丁点儿“文人无行”(放心,仍在“外事纪律”和礼节之内),嘴巴子上的“哨兵”虽未“撤岗”也给予了一定的宽松。

“你的中国话讲得这么好,还带点儿东北口音哩!”我对身边的Y作家说。

“我是在东北长大的呀!10岁到辽宁,上小学,中学,还组织我们到北京和广州参观过哪。18岁才回朝鲜。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10岁……是哪一年?”我这样问,心里怀有一个希望。

“1951年,刚过元旦,春节是在安东——丹东过的。”

果然有了希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