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等办妥了事情,你再带她回来……”
听于湉笑骂唠叨了一番,揭傒斯大体明白外甥女的哭因了,便道:“你骂孩子又有什么用?让女婿今晚就带着闺女回去,他们还是不会呀!”揭傒斯干了一杯酒,捋着一下胡须说道,“这都是你们这些做父母的不是!”
于湉问:“我们做错了什么?”
“孩子们不懂房事,难道不是父母的错?”
“这还用教么,都是识字贤文的人儿。”
“呵,越是读书识字的人,对那性事越是一窍不通,他们往往把‘含情脉脉’或‘亲个嘴儿’,就当成可以受孕了……”
清婉忍不住“噗嗤”一声,又赶紧捂住了嘴,羞色可餐地望着修染。
揭傒斯接着说道:“你今晚也别忙着让闺女回去,在娘家住一晚,这也是老规矩。借着今晚的空暇,你把夫妻这点事儿,跟女儿说个清楚。”
于湉把嘴一撇,说道:“我可不会说,羞人答答的,要说你说去……”
“你这叫什么话?!”
清婉赶紧说:“大姑父,待会儿,我告诉娴儿妹妹就行。”
揭傒斯点了点头,说道:“闺蜜之间谈论这事,更为妥当。”
于湉更是高兴,说:“婉儿呀,你可帮了二姑大忙了。干脆,你今晚也不要走了,就住二姑家,晚上好好陪陪我那不争气的女儿。”
清婉是求之不得,她正想借此机会和修染聊一聊以后的打算,便高兴地应诺下来,“好吧,二姑,我这就去喊淑娴妹妹先过来吃饭。”
见清婉出了客厅的门,揭傒斯又喝了一杯酒,蒙了蒙脸儿,说道:“贤婿呀,你都二十好几的人了,怎么至今还不懂房事?你的家人没有教么?”
孙理摇了摇头。
揭傒斯又问:“你祖父,也没给你看过什么,什么‘春宫图’之类的东西?”
“什么‘春宫图’?”孙理一脸茫然。
揭傒斯看孙理什么也不懂,便道:“孙知之,这个老夫子啊,只知道教育子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之,知之……我看,他是什么也不知之……岂不知,那‘房事’,是世上最为神圣的事情?那是传宗接代的必要条件,他怎能以污秽之词而让子孙避之呢?”他又捋了一下胡须,说道,“我本可以今晚跟你说个透彻,但我们汉人,有个老规矩,女婿是不能留宿岳父家的[2]。所以,你回去问问你的贴身丫鬟,她应该什么都懂的……”
————————————
注释
[1]回门
回门是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新婚夫妇新婚的第三天回岳父母家,对于新娘来说,则是初为人妇后回到自己的娘家。也有地方在新婚后第二天去娘家,如湖南大部分地区。
(1)基本含义
回门又称“归宁”,亦即“回娘家”,汉民族婚姻风俗。
春秋时期就有回门之俗,后代沿袭至今。由于“回门”是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故称“双回门”,取成双成对的吉祥意。回门时,旧俗规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这次回门是女儿新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称“走头趟”。在“双回门”时,一般不准在岳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男家,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的风俗。
后世经过演变,名称和风俗也大不相同。如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常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
回门的时间各地也不一样,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
回门是新婚夫妇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回娘家省亲,夫妇二人双双对对,参拜女方父母,自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这时的新郎见到岳父岳母,就应改口为爸爸、妈妈,也让新娘父母看到二人婚姻美满之意。岳家还要设宴款待新女婿,有的女方亲戚还要闹女婿。当然,此时的新女婿还是要献给岳父母“回门礼”、“回门钱”,并根据各地不同,带上不同的礼品——有的带一只公鸡,取“吉祥如意”之意;有的带上些肉、鸡蛋、面等物。到了女方家,还要住几天方可返回。而更常见的还是奉橘子、苹果、香蕉、酒等,样式多不固定,但切忌回门礼为单,必须是双数,意为夫妻成双,合好百年,单数则不吉利。等过第一个春节,新郎还要偕妻子带礼品正月初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