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前,丧家要请阴阳先生推算入殓时辰。有的还要请道士,按死者生肖和死亡的月份干支,以五行说法,推算犯冲的生肖和忌讳事项,将其书写,张榜贴于墙。死者入棺时,凡生肖犯冲的族人、亲戚,必须远避,否则对丧家不利。民间认为死人是一种遭殃,故这类榜文称“殃榜”。
元宝枕
入殓前要用呈文纸,将棺内四壁糊好,棺底铺上青麻杆,杆上糊呈文纸。也有用黄纤纸糊棺内四壁,棺头贴上用金银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尸体头顶用红布围上,腋部兜上红绸巾。入殓前,先于棺材底部铺上一层草纸,草纸上面盖一床棉被,两头分置“元宝枕”,供死者搁头和脚。此时,孝子及众子跪立棺头,其它亲戚围棺痛哭。
丧棚
灵棚是丧棚(白棚)中的主棚。旧京人家落了丧事,不论举动大小,有的尽管不预备酒席招待来吊亲友(俗称不办事),只要是举行最基本的丧礼,就必须搭个灵棚。
灵棚必须在入殓前搭好,有的因时间紧促,来不及搭棚,就先搭个布帐棚。总之,停尸、停棺均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说是避免日精月华。
入殓
入殓时,屋外要用毯子遮阳或打伞,浮山等地称为“上不见天”。入棺后,整棺者用红线拴一枚方口铜钱,由上而下对准死者鼻子,另用一根红线从棺头中线拉至棺尾中线,拉直后,看尸体鼻子与棺头、棺尾中线,三点是否成一直线,如果不成一直线,即调整尸体位置;还有的用一根细棉绳,两头各系一枚方口古铜币,挂在棺材口上,死者就放在绳子上入殓。尸体放好后,原先用绸巾兜住死者身体的亲友,便迅速解下绸巾,拴在自己腰里,俗称扎了此巾,将来腰不疼。原来死者袖口和裤脚系的麻披,这时要解掉。
尸体放好后,再于尸体两侧分置死者生前所爱之物、衣服、穿戴、饰物、生活用品和冥器等。有的入殓时还在尸体枕下垫一些带籽的棉花,取绵延有子之意,以求后代子孙人丁兴旺。一切送老物放好后,在尸体上,依次叠盖亲友所送的“重被”,最后一条为孝子、孝孙所送,俗称“子孙被”。
雁北平鲁、晋中祁县等地,在棺木内底部另附一块凿有七个孔的衬板,叫做“七星隔板”,表示死者“驾鹤仙去,身入西天”。晋中祁县一带会在棺底铺以石灰、五色绸、线、五谷,再放上七枚铜钱、七块生铁,铺上金箔纸剪成的钱状物七张,然后铺上褥子。晋南等地与此大同小异。不管放什么物品,谷草都是少不了的。五寨一带称为“坐草”,取的是“落地而生,坐草而归”之意。
有的地方,在男性死者的右手放鞭子,左手放馒头;在女性死者的双手都放馒头。鞭子称为“打狗鞭”,馒头称为“打狗干粮”。襄汾一带,死者绝气后要用白布束身,入殓后把白布取出,分给儿孙束腰,名为“留后代”。晋中祁县等地,死者头部要枕一种特制的凹型空心枕,上绘日月、山川、花卉图案,枕中实以线香、五谷等。死者身上再铺七张银箔,最后从头到脚蒙红布七尺,此布须由已嫁女儿置备,俗称“铺儿盖女”。
一般情况,按照民间的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则是求寿之意。在七星板上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锈海上江牙、八仙过海等图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丧家流行用的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都寄托了这种意思。
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多是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
为了保证亡人能够落个尸首完整,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这时,家属必须把它们放入棺内。还有,过去有太监因为“净身”而割下来的生殖器,也要在这时候放入棺内,说是“来生要脱生个整身子”。
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至此,入殓结束。
眼殓
有的在封棺之前有“眼殓”俗仪,即安葬前,停厝在堂,棺盖不能合缝,以备亲人一睹遗容,最后与死者遗体告别。也有的因亲人远离家乡,待等远方亲人回来一睹遗容。有些死因不明者,开始也不封棺,等验尸或问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