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孝的人,来到灵堂。看到于太医为亡妻子写的《悼亡》诗,挂在了灵堂的两边。
右侧一联是: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左侧那联是: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外甥修染跟着继母于湉来到了灵堂,哭祭过舅母后,知宾便扶起了他们母子。修染一起身便四处踅摸,但始终没有发现清婉的影子。
于湉问道:“修染,你在找什么?”
修染说:“怎么不见我的那几个表妹。”
继母道:“噢,闺女们都是守在灵柩帐幕的后边。”
修染转身就要去灵帐后面去找,于湉赶紧拉住了他,说道:“女儿家,就是为了回避见到客人才守在灵帐之后的。你一个大男人,怎好此时去见?”
修染随即止住了脚步,心想:出殡时,总会见到的。
【二《悼亡-其二》梅尧臣.诗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古代,有“烧七”的习俗。
佛家认为,人生有六道流转,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如果七日终了,仍未寻到生缘,可以再续七日,便有了二七、三七……到第七个七日终,便必生一处。古人讲究“头七”出殡,这说明一般人是很容易“往生”的。
因为白氏的病逝,正值盛夏。所以,于家决定“头七”就出殡。
棺木抬起之前 ,长子慕凡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丧盆,痛哭失声。然后,他把丧盆高高举起,使劲摔在地上,以至丧盆破得粉碎为最好。
丧盆一碎,鼓乐便响,出殡就算正式开始了。
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
紧跟其后的,便是出殡的仪仗。本家有位高大的堂兄,抱着幼子于暮羽,在前面执“引魂幡”带队,当看到乐队沿途吹吹打打,并有白如雪花的纸钱到处飞扬。三岁的暮羽感到甚是热闹,刚刚还是悲怯的脸上,顿时乐开了花。他摇动着“引魂幡”欢欣鼓舞,咯咯大笑。
跟在其后的,牵缆持丧棍的长子于慕凡对堂兄说道:“大哥呀,你不要让弟弟在前头笑了……他这一笑……你让我这个不是亲的儿子,怎哭得出来……”
堂兄使劲在小暮羽的大腿上狠狠地拧了一下,随即,于暮羽便大哭起来。这一带动,于慕凡及一大群侄子孙儿便跟着嚎啕,随即哭声便震翻了天。
在一大队哭嚎孝子孝孙的后面,便是由32人抬着的棺木,棺椁后跟着的是坐着车轿的女眷和步行的亲友。
送殡队伍至人多处或大路口,都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其意不过是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罢了。
来到村外后,送葬的亲朋止步,由长子于慕凡“谢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与至亲携纸扎及祭品随棺前往坟地。
时辰一到,即刻下葬。
棺木入墓后,由长子慕凡入墓检视,然后清婉带着弟弟妹妹往墓内扔“富贵钱”、“富贵馍”。
于慕凡上来后,邻里帮忙的人便抬起大盖石放在墓穴之上,随后便往盖石上铲土,要求是“人停锹不停”。坟子堆积好后,于慕凡所持的“哭杖”和于暮羽拿的“引魂幡”就插在坟头之上,接着烧化了所有的纸扎。
清婉带着姊妹再祭奠一番,便附于坟上,痛哭不止。
————————————
注释
[1]古代葬礼的流程
(6)大殓
大殓即入棺,就是指收尸人棺,也称“入室”、“入殓”等,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是否能生还过来;有的是死后五天、七天入殓的;也有死后当天入殓的,称“走马殓”。
入殓时,需当着逝者家属的面,将逝者遗体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殃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