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的新疆维吾尔人等,也都安插在这里。据1776年即乾隆四十一年的记载,所有住京的新疆籍人员,以郡王衔的贝勒霍集斯为首,统统编入镶黄旗、正白旗三佐领下进行管理。他们的俸银、禄米、钱粮、马干、出城照票、随围官马、路费等等,都由各自所在的旗分依照规定的成例办理。
-
这样的安排,对于摆脱屈辱的人质生涯而变成皇家贵族的维吾尔贵族来说,无异于一步登天;对于来自西陲绿洲的阿奇木而言,朝廷新贵的优渥待遇也足以十百倍地补偿在故乡丧失了的特权。他们是感恩戴德、乐意为朝廷驱策效力的。
-
为了安顿远方来的维吾尔贵族,1760年1月即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内务府已经将北京的几处房子修造完毕。分配给额色尹他们一大家子人居住的房屋是在长安门以西,就是今天西长安街东段路南,当年被称为“回子营”的地方(东安福胡同是其中有名的一条街)。如迁居京城的图尔都被安置在东四六条居住,得官房22间,受银500两用于置备衣服、鞍骑等物品。伊|斯|兰|教在历史上长期被称做“回教”,将信仰□□教的人民统称为“回人”;为了同内地的穆|斯|林|“回民”相区别,清代将新疆的穆|斯|林|称做“回子”,有时前面再冠以地名作为籍贯。
-
对于“和卓”家族在南疆的影响,乾隆皇帝是心里有数的。为防范大小和卓分裂事件的重演,乾隆下令将“八爵”一概留在北京,让南疆的大臣们把他们的家眷也都送到了北京。这些人都是|宗教|贵族和头目,当然还得带上一大批照料他们生活起居的跟随、仆役、奴婢,甚至念经的阿旬等,人数很多。清朝政府将他们编入了蒙古正白旗,由该旗都统管辖。这些维吾尔族王公伯克还时常受到皇帝的接见,参加宫廷盛宴,包括一年一度的热河避暑和木兰秋狝。
-
“回子营”里的主要居民就是维吾尔族工匠、艺人了,他们大多以技艺供奉于宫廷。随着搬迁至京的维吾尔族工匠、艺人的人数不断增加,“回子营”也经历了扩建的过程。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回子营”房屋总数从扩建前的147间房增加到310间。到了光绪十五年(1889年),“回子营”已是人丁兴旺。据是年内务府的呈稿可知,其时“回子营”的居民已由初创时的329名,发展到了约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