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 > 第94章完结

第94章完结

杜牧《上宣州高大夫书》作于会昌六年(846)或大中元年(847)。^求_书+帮! ¢毋?错`内?容,书中强调指出他心中“窃惑之”的自会昌元年或二年以来形成的举场“坚如金石”的现状:“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某窃惑之。”[54]看来,魏扶以为使公卿子弟为孤寒让路即是公正的体现,并无改变现状的意愿。无名子的举动显然是在为“无入仕路”的子弟们鸣冤叫屈。于是在发榜以后,魏扶接着又有如下的行动:(大中元年)“二月丁酉,礼部侍郎魏扶奏:‘臣今年所放进士(三)[二]十三人。其封彦卿、崔琢、郑延休等三人,实有词艺,为时所称,皆以父兄见居重位,不令中选。’诏令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韦琮重考覆,敕曰:‘彦卿等所试文字,并合度程,可放及第。有司考试,只在至公,如涉请托,自有朝典。今后但依常例发榜,不得别有奏闻。’”[55]

朝廷强调只凭词艺,不问是否子弟、孤寒,态度似乎更其公正。+优′品,小~说/枉, ~首`发?但是由于既无相应的具体措施予以保障,子弟、孤寒的公关等社会能量复相悬殊,彼此之间又怎能展开真正公平的竞争?于是在李德裕被再贬为崖州司户的大中二年或稍后,复有相当于无名子揭帖的诗句流传。《唐摭言》卷七《好放孤寒》:“李太尉德裕颇为寒畯开路,及谪官南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56]毕竟孤寒占举子的绝大多数。孙棨《北里志》序言中谓宣宗朝进士科“尤盛,旷古无俦,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57]当是当日实情,非虚说也。魏扶之子魏筜,由于父系故相,大中末年也被人与故户部尚书郑浣之孙郑羲、故相裴休之子裴弘余、故相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归于“子弟”一类,深遭诟病。[58]足见在大中元年这一科或这一榜之前和之后,举场的情况有了截然相反的变化。而在这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即是魏扶。

* * *

[1] 《新唐书》卷七二中《宰相世系表·魏氏表》,中华书局,1974,第2660页。\零^点/墈/书^ \冕!费!阅_读\

[2]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一《魏扶》,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第770页。

[3] 《旧唐书》卷一五八《郑余庆附孙从谠传》,中华书局,1974,第4169页。

[4] 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宋)洪遵辑《翰苑群书》,中华书局,1991,第29页。

[5] (唐)李商隐著、(清)冯浩笺注《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273页。

[6] 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一六《辑考五下 礼侍》,中华书局,1986,第881页。

[7] 《新唐书》卷六三《宰相下》,第1730页。

[8] 《唐大诏令集》卷四九《大臣宰相》,商务印书馆,1959,第251页;《文苑英华》卷四五〇载沈询《崔铉魏扶拜相制》,中华书局,1966,第2279页。

[9] 《新唐书》卷一八〇《李德裕传》,第5341页。

[10] 《旧唐书》卷一八下《宣宗纪》,第621页。

[11] (唐)李商隐著,(清)冯浩详注,(清)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卷三《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197页。

[12] 《新唐书》卷六三《宰相下》,第1731页。

[13] 《资治通鉴》卷二四九,中华书局,1956,第8043页。

[14] 《旧唐书》卷一八下《宣宗纪》,第627页。

[15] 傅璇琮:《唐翰林学士传论·晚唐卷》,辽海出版社,2007,第162页。

[16] (清)劳格、赵钺:《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中华书局,1992,第337、461页。

[17] 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