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少年唤自己主公,刘备心中更为热切,连忙上前握住对方的手:“贤侄不必多礼!当年若非令叔苏双慷慨相助,备焉有今日?”
再次听到刘备唤自己“贤侄”,又提起“苏双”之名,苏烈这才想起自己编造的身份——苏双的族侄。~兰?兰¢文*穴\ ~耕+鑫,罪·筷?
他连忙躬身行礼:“主公厚爱,烈铭感五内!族叔曾言主公乃世之英雄,资助将军,乃是为国为民之举,不敢以此求报。若非苏氏家中资财微薄,定当万金、十万金、百万金赠之!”
“苏兄……当真如此说?”
苏烈见刘备这般亲切的态度,心中不由得暗喜,随即说道:“主公,此乃先父在世时转述家叔所言!”
因为对他而言,眼前之人不仅是他在这个乱世的安身立命之所,更是未来的“昭烈皇帝”,着实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金大腿”,他不能不抱。
然而,苏烈并不知道,刘备虽表面热情,心中却仍对他保留着三分警惕。
“此子仪表不凡,气度沉稳,确非寻常人物。”
刘备暗自思忖:“只是身世来历还需查证。然既有孔明作保,当无大碍。”
念及此处,他神色稍霁,叹道:“原来如此。可惜当年缘悭一面。备在安喜县尉任上,曾派人寻访苏公下落,却杳无音讯。,我/地*书^城* ,已¨发?布^蕞/鑫¢彰.結^原以为……”
说罢,便拉着苏烈入座,细细询问苏双后事。
苏烈也不得不再次将编造的故事娓娓道来,“禀主公,族叔……”说到动情处,他眼中泪光闪动。
刘备听得入神,时而叹息,时而颔首。
“不想一别经年,竟成永诀……”
待苏烈说完,他拍了拍少年的手背:“贤侄既来投奔,备必当以子侄相待。他日若有机会,定要祭拜令叔。”
诸葛亮见时机成熟,适时插话:“主公,定方不仅家世渊源,才能更是非凡。此次柴桑之行,多亏他临机应变……”
随着诸葛亮的讲述,刘备眼中惊讶之色愈浓。他虽然己经从之前的信中和陈瑜口中得知了此事,但听诸葛亮亲口讲述,还把苏烈对天下大势的见解也一一道明,这般感受又却自不同。
故而,他看向苏烈的目光也更加热切起来:“贤侄年纪轻轻,便文武双全,实乃天赐吾也!”
诸葛亮微微一笑,又接着道:“主公,定方之才,远不止于此。其对兵法的见解颇有独到之处,且精通算学,对粮草调配、兵力部署等计算之快,亮亦自愧不如。-0′0¨小.税?惘~ .埂?欣,嶵¨快_”
刘备越听越是惊喜,眼中更是异彩连连。他原本就对诸葛亮信中盛赞的“麒麟之才”充满期待,如今又在短短交谈中,他己看出苏烈的性格沉稳而不失灵动,言辞谦逊却自有主张,正是可造之材。
糜竺、孙乾等人跟随他多年,虽忠心耿耿,但才能有限。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徐庶,却又得而复失。如果苏烈真如诸葛亮所言那般,那眼下这名少年,不正是他军中所缺之人么?
“主公与先生,过誉矣!”
苏烈被夸得耳根发热,偷眼看向诸葛亮。只见对方唇角含笑,眼中满是鼓励。这份知遇之恩,让他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来人,设宴!今日吾要为孔明接风,也为苏贤侄洗尘!”
刘备笑容满面,随即吩咐左右:“再请云长过来。”
趁着准备宴席的空档,刘备迫不及待地向诸葛亮询问江东详情。
诸葛亮便将东吴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争斗,孙权最终力排众议决定抗曹的经过一一道来。
刘备听得眉头紧锁:“如此说来,东吴内部仍有不稳?”
“主公勿忧。”
诸葛亮轻抚髯须,从容道:“孙仲谋虽年轻,却颇有手段。亮观其行事,必能稳住局面。”
刘备闻言,不由感叹:“不愧为孙文台之子也!”
接着,他又将方才与周瑜会面的情形告知诸葛亮,包括曹军动向和周瑜的应对之策。
诸葛亮听罢,沉吟道:“周都督此策稳妥。汉水一线确需严防,而吾军兵力有限,正面迎敌确非上策。”
话题转到周瑜身上,刘备神色变得有些复杂,欲言又止:“周公瑾才略超群,只是……”
听到刘备将今日会面时的情形道出后,诸葛亮立即会意:“主公可是觉得周公瑾态度倨傲?”
刘备苦笑:“当真瞒不过孔明。那周公瑾看似谦和,实则傲气内敛。备担心联盟之事……”
“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