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终了,仪式也接近尾声。¢白-马/书+院- \已+发,布+最′芯,蟑~洁?0?0\晓′税+旺` *追~蕞·薪~彰-踕·
孙权满意地点了点头,高举佩剑首指西北,厉声喝道:“全军听令——出征!”
“万胜!万胜!万胜!”
三声呐喊响彻云霄,连江水都为之震颤。
这声音里没有录音棚的修饰,没有后期合成的混响,而是千万个真实血肉之躯迸发的战意。
苏烈浑身汗毛倒竖,不自觉地跟着举起拳头,完全融入了这狂热的氛围中。
他看见前排士兵扭曲的面容,听见金属与皮革摩擦的声响,甚至闻到随风飘来的汗臭与铁锈味——这一切都在告诉他,这不是影视剧,而是真正的战争。
这一刻,他不再是旁观历史的过客,而是真切地成为了这个壮阔时代的一部分。
“定方以为江东军势如何?”
苏烈望着江面上密如芦苇的战船,由衷感叹:“确如先生方才所言,江东水军之盛,确为天下之冠。然……”
他犹豫片刻后,才继续开口道:“然东吴陆军,尚有不足。”
诸葛亮装作不解:“哦?何以见得?”
苏烈指了指不远处的骑兵队列和一旁的马厩。
这些江东儿郎虽士气高昂,但装备明显不如水军精良,尤其马匹稀少,仅有的战马也体型矮小。
“南方马匹矮小,大多不堪作战。-6_吆~看?书?枉/ ~追`醉~新_章`节?”
他顿了顿又接着道:“方才见程老将军麾下战马,肩高不过西尺,与北方幽并骏马相差甚远。江东守成有余,进取不足。若不增强陆军,日后难与天下英雄争衡。”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这个少年不但通晓兵法,而且一眼便能看穿江东软肋。
他轻轻抚须:“守江必守淮,然否?”
“先生明鉴。”
苏烈闻言,声音不觉提高,“长江天险可保割据,但要北伐中原……难矣!”
“定方所见不差。南船北马,自古皆然。江东缺良马,陆军确非所长。”
诸葛亮抚须之手微顿,意味深长地看了苏烈一眼:“然亦不全对。东吴陆军虽弱,将领却不乏英才。周公瑾陆战之能,未必逊于水战。当此存亡之际,能守得住江东基业,便是大善。”
苏烈一怔,突然想起历史上周瑜曾提出过“取蜀并张鲁,与马超结盟”的战略。若真如此人谋划,三足鼎立格局或许会大不相同。
“先生是说……将领之能,可补兵力之短?”
诸葛亮含笑点头:“强弱之势,非独在兵甲多寡,更在统帅之谋。周公瑾深谙兵法,善用奇正,纵使陆军不如北军精锐,亦能以智取胜。”
听得此言后,苏烈心中豁然开朗。
的确,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统帅的才能往往能决定胜负。\t*i^a\n*l,a,i.s,k/.?c.o?m¢
周瑜、程普、黄盖等人皆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经验丰富,绝非纸上谈兵之辈可比。历史上周瑜以少胜多,火烧赤壁的壮举,时隔千年都能让人津津乐道。
可惜此战之后不久,那个雄姿英发的青年统帅,将会病逝在巴丘。
正当苏烈思索之际,忽听号角长鸣,战鼓隆隆。
“开拔——”
随着周瑜一声令下,江东水军千帆竞发,逆流而上。战船如巨龙般破开江水,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
苏烈望着这壮观的景象,心中热血澎湃。
“赤壁之战……终于要开始了!”
马踏碎光阴,转眼一日己过。
猎猎江风,吹动着苏烈靛青色的衣袍翻飞如旗。
此刻,他独自立于楼船顶层的雀室阁台上,眺望着浩渺的长江。西北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带着深秋的寒意,试图吹散他胸中翻涌的思绪。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烈望着这滚滚长江,心中翻涌着难以名状的情绪。
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不由自主地在他脑海中浮现。这些曾经只在课本上见过的词句,此刻却仿佛有了生命。
千百艘战船劈波斩浪,赤色旌旗连天蔽日,眼前景象却比诗词更为壮阔。
如今,他即将亲眼见证那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大战,这本该是令人振奋的时刻,可苏烈却感到一阵莫名的恍惚。
“我竟然真的站在参加了赤壁之战……”
苏烈嘴角泛起一丝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