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生理意义,一是营养作用,即通过心气的推动,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为它们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如同大地需要河水的灌溉滋养一般,人体各部分也依赖心血的濡养;二是心生血,这体现了心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参与作用,通过与其他脏腑的协同配合,如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在心肺的气化作用下,化赤为血,心在其中起着关键的枢纽作用,保证血液的不断生成与补充。
!主脉:心气发挥着推动与调控心脏的搏动以及脉管的舒缩功能,使得脉道能够保持通利,这是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心气充足且运行有序,心脏就能规律地搏动,脉管也能随之舒张收缩自如,如同通畅的河道有利于水流顺畅一样,良好的脉道条件保障了血液在其中周流不息,循环往复,从而发挥其营养滋润全身的作用。
血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血液要实现正常的运行,需要血气充沛、血液充盈以及脉道通利这三个必备条件相互配合。*看~书?君` .嶵′鑫¢璋\节_更\辛?筷?血气充沛意味着人体气血的整体充足,为血液运行提供了动力源泉;血液充盈则保证了有足够的 “物质基础” 在脉中流动;而脉道通利则如同道路畅通无阻,使得血液能够毫无阻碍地到达全身各处。只有这三者兼备且协调有序,血液才能在人体这个复杂的 “交通网络” 中正常运行,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心主血脉临床观察要点:在临床观察中,对于心主血脉功能的判断,主要着眼于面色、舌色以及脉象等方面,其中泽尤为重要。从生理角度而言,正常人体应呈现面色红润,这是心血充足、运行通畅,营养肌肤的外在表现;舌色淡红,反映了心气调和,血液充盈于舌体脉络之中;脉象取中值,意味着气血平和,心脏搏动与脉管气血运行处于正常状态;且心胸部未有异常感觉,说明心血运行顺畅,心脏功能正常。而在病理状态下,心血虚时,会出现面色苍白、萎黄,舌淡,脉细等表现,同时伴有心悸怔忡、头晕眼花等症状,这是由于心血不足,无法充分濡养身体各部位所致;心气虚则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萎黄,舌淡,脉弱以及心悸怔忡等,体现了心气推动无力,影响了血液运行以及整体的机体功能;心血瘀阻时,可见面色晦暗青紫、舌象晦暗青紫且伴有瘀斑、点,脉涩,还会有心悸怔忡、心前区疼痛等症状,这是因为血液瘀滞在脉道中,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心藏神:
心藏神的内涵及功能概述: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以及主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这体现了心在人体中的核心主宰地位。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 以及《黄帝内经》中提到的 “心藏神,脉舍神。” 还有《血证论》所说:“盖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思神明,神有名而无物,即心中之火气也。” 这些经典论述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心藏神的重要意义。心藏神意味着心主宰着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如同君主治理国家一般,它是人体这个 “王国” 的最高主宰,协调着各个 “部门”(脏腑经络等)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掌控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与主宰者,例如心神统驭魂魄意志,心主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复杂体系,维持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正常秩序。
心藏神的生理表现:在生理状态下,“主明则下安”,心的神明功能正常,人体的气、脏等各方面都能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人体能够正常地感知外界刺激,并做出恰当的反应,这就是所谓 “任物者谓之心”(《灵枢?本神》),体现了心在接受外界信息以及主导人体反应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心作为情志活动的核心,对人的情绪、思维等有着关键的调控作用,保障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处于健康、有序的状态。
心藏神的病理表现:当心神功能出现异常时,在病理上便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若心神处于兴奋状态,可出现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狂躁谵语等症状,这就如同君主失去了沉稳,国家陷入混乱一般,人体的精神活动也变得紊乱无序;而当心神受到抑制时,则会表现出反应迟钝、恍惚、健忘、精神萎靡、嗜睡、意识朦胧、昏睡、昏迷等情况,反映出心的主宰功能失常,无法有效地调控人体的精神意识活动,导致机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