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笑呵呵的把杨荣拽回到房子里,不顾杨荣的反抗,把杨荣按在椅子上坐下,亲自给杨荣倒了一杯茶。+天?禧?晓?说*枉\ ·追·罪/辛?漳?节′
“我知道你很急。”朱高炽笑起来,脸上的肥肉一颤一颤的,“但是……呵呵,你先别急,先喝杯茶。”
“太子爷,我哪有什么心思喝茶呀!”趁着朱高炽倒茶的功夫,杨荣站了起来,手指着门外奉天殿的方向,“辅佐您监国理政的大臣,除了我和杨士奇,几乎全被皇上给下狱了。我估计,要不是这次北伐我随军出征了,这会儿我也在诏狱里了!”
朱高炽笑了笑:“解缙呢?他不也没事了?”
解缙?
杨荣回忆了一下,皇上好像只是问了一下解缙的态度,然后就放过他了。
对啊,解缙也是太子爷的人啊!他主持修撰《永乐大典》,担任礼部侍郎,不就是太子爷向皇上推荐的么?
皇上为什么没收拾他?
朱高炽继续提醒杨荣:“你想一想,杨士奇,你,还有金幼孜,再加上解缙,你们西个人也和我关系密切,为什么你们西个没被皇上投入诏狱?和黄淮、杨溥等人相比较,你们西个人有什么特点?”
特点?长得比较……好看?
杨荣琢磨不出来,瞪着清澈而愚蠢的大眼睛注视着朱高炽。
“解缙,表面上看来,是我推荐给皇上的,实际啊……”朱高炽笑着在旁边坐下,“解缙,那是太孙向皇上推荐的第一个人。!墈`书¢屋. !首.发\当年解缙在朝堂之上顶撞皇上,就是太孙把他救出来的,也是太孙劝他向皇上低头,专心为皇上修撰《永乐大典》。”
然后,朱高炽指了指杨荣:“至于你,杨士奇,再加上金幼孜,你们虽然也与我关系密切,可你们还有另一层身份。”
身份?什么身份?杨荣低头琢磨,杨士奇是左春坊大学士,金幼孜是翰林学士,我是文渊阁大学士,这……这又算什么?黄淮也是文渊阁大学士呢,不照样被皇上用一种几乎可笑的罪名给投入诏狱了?
杨荣突然想起来奉天殿外杨士奇对他说的一番话。
“你自己回去先想一想。如果想不明白了,再去东宫找太子爷问一问。”
杨荣对着朱高炽拱手行礼:“太子爷,还请您为臣答疑解惑!”
朱高炽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表情有些严肃,站起来,走到门口,背对着杨荣深深叹了一口气。然后转过身来,面对着杨荣:“在皇上的眼里,你们西个人,不仅仅是我这个太子的人,你们还是太孙的人。”
太孙的人?太孙的人不就是太子的……哦……
杨荣瞬间反应过来了,解缙是太孙向皇上推荐的一个人,这个自然不用再提。至于杨荣自己,加上杨士奇,再加上金幼孜,他们三个人,是太孙的老师啊!
早在朱瞻基六岁的时候,朱棣便亲自挑选了一个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团队,负责教导朱瞻基的学习。
文教方面,姚广孝为首,辅以杨士奇、杨荣和金幼孜。\新^丸·本¨榊~占′ ~哽.欣¨最¨快?
武教方面,朱棣本人亲自传授,比如这次北征,皇上坚持把太孙带上就是这个原因。再加上英国公张辅,不过张辅后来被派到了安南,所以更多时候是朱棣本人亲自上阵。
政务方面,则是吏部尚书蹇义,加上被关在牢里的户部尚书夏元吉——哦,怪不得,夏元吉都在牢里过年了,皇上也没有免掉他户部尚书的职务。
这些人,即是太孙的老师,也可以被认为是太孙的最强有力支持者。
“被皇上投入诏狱的那几位,都和太孙交集不多,却与我这个太子交往密切。”朱高炽扯出一丝苦笑,指了指自己,然后继续说道,“朝野上下都知道,我这个太子的位置非常牢固,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优秀。我一没有雄心大志,二没有老二老三带兵打仗的本事,但我有一个好儿子。”
朱高炽一边说,一边走回到杨荣身边。
“皇上想将皇位传给太孙,碍于礼法,又跳不过我这一层。所以,皇上才同时册立的太子和太孙。你是知道我的,我身体不好……”朱高炽说到这里,眼看杨荣想说什么,便伸出手来打断了杨荣的话,面露苦涩,继续往下说,“……我身体不好,皇上一首都很担心,担心我走在他前边。到时候,一定会有人以建文旧例,来劝说皇上不要传位太孙,在老二和老三间选择储君。”
杨荣静下心来,听朱高炽将整件事情分析透彻。
“……皇上命我监国,许多人都潜移默化的在向我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