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残部联手,若真兴风作浪,仍需谨慎对待。”
嬴牧点头认同。诸子百家不乏智士,不可掉以轻心。
“父皇,章邯己率黑冰台赴东海郡查探,儿臣以为,宜静不宜动,待结果明朗再行定夺。”
“此言有理。”嬴政颔首,目光转向王翦,“上将军,大军仍需严阵以待,一朝可击,必灭逆贼!”
“诺!”王翦领命而去。
“牧儿,讲讲你的谋划。”
嬴政对赢牧的行动虽有所耳闻,却不知其详。他想确认是否还需调整方向。
点头后,赢牧说道:“父皇,儿臣欲借纸张之便先拢住儒家,且己遣人至齐鲁传播消息,咸阳职院正开课授儒学。”
“还有何事?”嬴政追问道。
思索片刻,赢牧续道:“蒙学之事,儿臣欲教天下孩童。”
“荒唐!”嬴政骤然变色,斥责道,“朕教你治国之策、丞相之术,你却偏行此事?”
在他心中,赢牧向来聪慧,仅是此事让他不解。为何此子总不按常理出牌?
“牧儿可知,何谓御民?”嬴政冷声问。
赢牧闻言一笑,“父皇,儿臣倒想请教,何谓御民?”
果不其然,嬴政深信愚民之策。两千年来,历代君主皆以此巩固统治——让百姓安于现状,满足于温饱。
“父皇,您认为,百姓只应知足常乐,还是该知晓更多?”赢牧拱手而问。
“哼!”
嬴政拂袖,冷声道:“何谓治理百姓,不妨去请教李斯。”
赢牧浅笑回应:“父皇,儿臣以为,百姓如水,国家似舟,水可载舟,亦能覆舟。”
“为君之道,在于以民为本,民心所向。若视民如牲畜、奴隶,便失其心。”
“治民非同愚民。”
说到这里,赢牧稍作停顿,“父皇,顺应民心乃治国之要,儿臣此举旨在开创大秦千秋基业。”
嬴政听后陷入沉思。
千秋基业,这正是他的追求。
先前求仙问道、追寻永生,皆为让大秦传续万代。
赢牧虽言辞大胆,嬴政却能理解其中深意。
老秦人从失去姓氏的养马奴成长为一统六国的主人,缘由众多,而其中关键之一便是君民同心。
回忆往昔,长信侯嫪毐之乱时,自己于雍城太庙筹备亲政,不正是依靠雍城的秦人稳定局势?
虽不喜儒家,但嬴政仍铭记一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则天下归心,寡助则亲族反目。”
这里的“道”,大概就是民心吧。
长平之战,武安君白起坑杀赵国西十万将士,使邯郸满城缟素、悲泣震天。
全城壮丁几乎战死,父子相泣、夫妻相悲……
即便如此,昭襄王率大军围攻一年也未能攻下邯郸。
此因在于民心。
邯郸百姓同仇敌忾,与国共存亡,挡住了秦国的攻势。
“父皇。”
“明主身边必有贤臣,明政之下必有贤民。”
“我大秦一心为民,何忧百姓知晓更多后,会舍弃现时安稳,甘冒死罪去**?”
“反之,若为君暴虐荒淫,即便是愚民,饥饿交迫时也会揭竿而起。”
说到这里,赢牧拱手致意。
蒙学之策若无法获得始皇认可,他后续诸多设想将受阻。
“你先退下,容朕细细思量。”
嬴政摆手示意。
“儿臣告退。”赢牧深知此事需给始皇足够时间考量。
这也是为何他虽有诸多先进理念,却不敢贸然提出的原因。
社会发展须循序渐进,给予民众和当下社会适应过渡的空间。
若忽视这一点,只会骤然颠覆社会秩序,让大秦迅速**。
太子府。
自皇宫返回后,赢牧径首回到了太子府。庭院内,石兰正坐在石桌旁刺绣。先前赢牧提到教授她裁衣之事,石兰便萌生了重拾蜀绣技艺的想法,打算学成后为赢牧制作衣物。
“殿下,您回来了?”石兰见赢牧步入院中,急忙放下手中物事问道。
赢牧淡然一笑,“在做什么呢?”
“蜀绣。”
“殿下,请看,妾所绣如何?”
石兰双手递上己绣至半的芙蓉鲤鱼图案。
赢牧接过仔细端详,“嗯,不错!针脚均匀,线条光洁,柔软细致,技法娴熟。”
获此评价,石兰满心欢喜。“殿下,待您教会妾裁衣之技,妾愿为您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