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潞令
潞城恶令宋国英:孽报昭彰????明朝末年,东平人宋国英凭借教习的身份,谋得了潞城知县一职。彼时,世道动荡,民生艰难,本应是为官者为民谋福之时,可宋国英却利欲熏心,自上任伊始,便尽显贪暴本性。?潞城县衙内,时常传出百姓的惨叫。宋国英催征赋税时手段极其残酷,对交不起税的百姓,动辄施以重刑。公堂之上,被杖毙的百姓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一片狼藉。我的同乡徐白山路过潞城,目睹了宋国英的种种恶行,心中不忿,委婉地讽刺道:“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威风竟到了这般地步?” 宋国英非但没有丝毫愧疚,反而洋洋自得,吹嘘道:“那可不!虽说我官职小,但上任才百日,就已经处决了五十八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国英的贪欲愈发膨胀。他不仅在赋税上盘剥百姓,还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当地的乡绅富户为了讨好他,纷纷送上厚礼,宋国英来者不拒,与他们狼狈为奸,将潞城搅得乌烟瘴气。?半年后的一天,宋国英正坐在县衙大堂上处理公务,突然瞪大了眼睛,猛地站起身来,双手胡乱挥舞,双脚也不停地踢踹,仿佛在与人激烈地搏斗。他口中念念有词:“我罪该万死!我罪该万死!” 一旁的衙役们见状,吓得不知所措,赶忙将他扶进后堂。没过多久,宋国英便气绝身亡。?宋国英死后,潞城百姓奔走相告,拍手称快。然而,这起事件背后的真相却逐渐浮出水面。原来,潞城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民风淳朴,但也孕育出了许多坚毅不屈的灵魂。那些被宋国英冤杀的百姓,死后魂魄不散,齐聚阴曹地府,向阎王哭诉冤情。阎王听闻后,勃然大怒,决定派鬼差前往阳间,惩治宋国英。?就在宋国英死去的当晚,潞城的街头巷尾流传着一个惊人的消息:有人看到一群鬼差押着宋国英的魂魄,浩浩荡荡地向地府走去。宋国英的脸上满是恐惧和悔恨,不停地磕头求饶。而那些曾经被他欺压的百姓的魂魄,纷纷围了上来,对他怒目而视,痛斥他的罪行。?此事很快传到了上级官员的耳中。一些平日里与宋国英勾结的官员,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试图将此事压下去。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舆论的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潞城的这场风波。?与此同时,朝廷也意识到了地方吏治的腐败问题。为了平息民愤,朝廷派了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前往潞城调查此事。这位官员来到潞城后,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收集了大量关于宋国英及其同党的罪证。经过一番调查,他将这些罪证上报朝廷,朝廷下令严惩涉案官员,潞城的百姓终于迎来了正义的曙光。?经过这一事件,潞城的官场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新上任的官员吸取了宋国英的教训,开始关心百姓的生活,致力于恢复潞城的经济和社会秩序。而宋国英的故事,也成为了潞城百姓口中的反面教材,时刻提醒着人们,善恶到头终有报,为官者切不可忘本,否则必将遭到报应。?异史氏不禁感叹:“潞城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出的百姓魂魄坚毅,即便是死后,也能化作鬼雄,扞卫正义。如今的官场,只要有一个官员掌权,就必然会有一些卑鄙小人趋炎附势,溜须拍马。当官员得势时,他们便竭尽所能地搜刮民脂民膏,为其提供奢华的享受;当官员即将倒台时,他们又会想尽办法为其保住官位。无论官员是贪是廉,每到一处任职,都会发生这两件事。只要那些显赫的官员一天不离开,百姓就只能敢怒而不敢言。这种积习代代相传,竟成了官场的潜规则,实在是让潞城的鬼魂都为之耻笑!”
2.马介甫
畏妻者的命运:杨万石的跌宕人生????在大名府,有位名叫杨万石的诸生,他天生惧怕妻子,在妻子尹氏面前,如同老鼠见了猫,大气都不敢出。尹氏性情奇悍,稍有不顺心,就对杨万石拳脚相加。?杨父六十多岁便丧了妻,尹氏对公公毫无敬重,将他当作奴隶一般驱使。杨万石和弟弟杨万钟心疼父亲,时常偷偷拿些食物给父亲吃,生怕被尹氏发现。父亲衣着破旧,满是补丁,杨万石担心遭人耻笑,从不让父亲见客。杨万石四十岁了还没有孩子,好不容易纳了妾室王氏,却连和她多说一句话的勇气都没有。?一次,杨万石兄弟二人去郡中候试,结识了一位名叫马介甫的少年。马介甫容服都雅,谈吐不凡,三人相谈甚欢,很快便结为异姓兄弟。分别半年后,马介甫带着僮仆前来拜访杨万石。当时,杨父正在门外晒太阳捉虱子,马介甫以为是杨家的佣仆,便让他通报主人。杨父穿着破絮离去,有人告诉马介甫:“这就是杨万石的父亲。” 马介甫惊讶不已,这时,杨万石兄弟衣冠整齐地出来迎接。?众人登堂入室,相互行礼后,马介甫提出要拜见杨父,杨万石以父亲偶染小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