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新科兰记事 > 第207章 半导体技术(卷13 成长的烦恼 31)

第207章 半导体技术(卷13 成长的烦恼 31)

宗孝先虽然感觉这个东西有用,但对它能产生哪些影响仍然不理解,张国庆也不想多说,机械化发展并不充分的情况下,进入电气时代,会有什么结果,确实难以预料。

宗孝先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他本就不是来看科技成果的,只要确认了张国庆对他仍然信任,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张帅仍旧待在盐州。盐州机械研究院有一半的力量都投入到发动机和传动技术上,这些工作暂时没办法搬迁到肥州,肥州没有重型设备,搬迁难度又太大,张帅准备在肥州再打造一套重型加工设备,这就需要时间,因此,肥州研究院的主要工作是组装和测试,毕竟这里空地多,不容易出现次生事故。

他呆在盐州,还要亲自办一件事,就是招人。所谓招人,和普通招人不太一样,实际上更类似于风险投资,机械研究的理论体系已然成熟,盐州也有不少有思路的人,而他需要的就是找到这些人,让他们带队搞研究。

是他们,不是一个人,从有了少许实力开始,张国庆就搞了一个“饱和投入”,同一个目的,同时会有多个小组研究,而这些小组的核心,就需要张帅亲自来找。

这其实是个很庞大的工程,以机械院名义的选拔,报名的人非常多,即使初选后,也会有数百人。盐州有很多传说,都是普通的工程师,因为一个想法被机械院看中,马上就成为“成功人士”,如果产品大量推广,发明人甚至还有分红,那就成了有钱的“名人”。

张帅对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或者说是成功的能力有一些感应,他会和大多数人聊一聊,从而找出感觉最好的一部分人。当然,机械院还有其他考评方法,那也会选出几个人。

选出的人会进入一个小组,小组里有各种助手,仅仅学徒就有三、五个,还有人负责协助实验,有人负责申请款项,而组长只需要做好技术就行。

如今的飞机制造被张帅分成了三个主要方向,分别是动力、机身和燃料,每个方向又有一些更专业的课题,每个课题根据情况都会有三组到十几组同时研究,真正的烧钱项目。

张国庆主导的半导体工程其实也是类似的架构,不同的是,并没有人知道半导体是什么东西,所以他的组织更难搭建。

除了半导体生产方面的材料工艺需要大量实验,还需要大量的应用人才,张国庆先是在传统电学方面找了些人,又搞了一些培训班、实验班,又不时搞些比赛,从中寻找有“灵性”的人。

仅仅半年时间,半导体设计小组就成立了三十多个。最早的比赛,大都是理论计算,偶尔也会有简单的电路设计,马上要搞的这个比赛,却提了不同的要求:设计收音机,要求尽量便宜的元器件,还要尽量稳定。

这次比赛类似于半年度决赛,算是个重要比赛,不仅要有理论设计图,还要有实际的样品,这就极大增加了比赛的成本。比如,一个晶体管的成本要40元,每个小组都分配了10个,再加上其他器件,光是实验材料,每组都要上千元。

要知道,盐州虽然富庶,人均月收入也仅有几十元,千元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大一笔钱,况且取得资格的小组有二十多个,算下来,材料成本超过2万。

为了让各个参赛组都能尽量多的测试,电子实验室的主任李钱先,安排实验室里几个小姑娘每天念两个小时的报纸。

决赛的结果并不算完美,便宜又好的作品没有出现,大多数的作品仅仅是能用:在“滋滋”的电流声中,偶尔飘来几句话。

也有算是成功的作品,宋慧娜作为唯一的女性组长,设计并且制作出了九级放大的作品,能够稳定的跟踪电子实验室发出的信号,虽说元器件用的多,系统也复杂,但收听效果是最好的,这个组也就获得了冠军。

评奖后的交流中,有人提出,晶体管收音机是没有前途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太高,稳定性又低,效果不如电子管的,这个观点至少有一半人支持。

作为现场评委之一,张国庆并没有驳斥这个观点,而是抛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电子管的价格和个头都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或者把足够小的晶体管的价格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哪个更有可能。

当然,晶体管的主要问题在于生产规模小,成品率不高,导致成本过高,如果能解决生产规模问题,成本大幅下降是必然的。与会的工程师都相信晶体管价格能够大幅下降,下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却没有几个人看好,更别说张国庆畅想的几分钱一个的成本。

后续的交流会上,就有人签约了宋慧娜小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