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长河复生记 > 第45章 时空质量

第45章 时空质量

王二牛带领几名庄稼把式一大早求见孙一。

几人冲孙一深施一礼,王二牛开口道:“力德尔爷,昨晚上把式们议论了分田和分地的事。现如今想恳请爷把一亩地的大小定下来。”

孙一奇怪:“一亩地的大小不是固定的吗,怎么还要我定?”

贾道士连道:“非也,非也。”

原来在明朝,一亩地有多大并不固定。

标准的官方说法是一步宽,二百四十步长为一亩地。

可实际上,明朝在陕西、河南、直隶、山东等省,广泛存在大亩制。大亩以三百六十步、五百四十步、六百步、六百九十步、甚至八百六十四步为一亩。

铁木营百姓集中的延安府,不少县根本不用亩计地,而是以牛耕一晌午的工作量记为一晌地。每晌地面积大约是二亩半到四亩。

向官府交租时要折算。甘家县地,三亩零折正一亩;宜川、延川二县地四亩折正一亩;肤施县地,延长县地五亩折正一亩;洛川县地向来八亩四分折正一亩。

作为官方标准亩,明朝政府的规定是每亩二百四十步,每步为五尺。

明朝的官方标准尺有营造尺、丈地尺、裁衣尺,称之为“部尺”。不幸的是,各个地方还有约定俗成的尺。如“苏尺”、“浙尺”和“淮尺”,这些地方尺同部尺大小都不一样。

孙一许诺了百姓一百亩地,二亩宅基地,百姓自然想知道,爷的一亩地到底有多大!

分了地肯定要纳粮,纳粮要用斗,百姓们们还想知道,爷的斗有多大。

明清两代直至民国,民间量器极其混乱,所谓“乡有乡斗,市有市斗,官有官斗”。各地民间使用的“乡斗”、“市斗”往往与“官斗”有成倍的差距。

以陕西省为例:洵阳县市斗较仓斗大“一倍有奇”。阳县“乡斗一石当京斗二石”。潼关一直以“仓斗比市斗减三升”定制征收田粮。

营里的百姓来自陕西各地,当然希望力德尔爷能把斗的大小也顺便统一来。

孙一连说了几个“没想到!”

统一度量衡这么重要的事,没想到大明朝居然做的这么差!

统一度量衡这么困难的事,没想到居然来自百姓们自发的请求!

孙一一个小小的程序员,居然可以先制定时间标准,再制定长度标准,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

后世的长度单位是“米”,最早由法国在1799年开始使用,在1875年成为国际单位。

孙一当然不会蠢到在崇祯五年就推出“米”,但是完全可以借助“米”的原理。

“米”的最早定义是以从赤道经过巴黎到北极的地球子午线的千万分之一。

地球上的子午线有无数条,因为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球,所以理论上每条子午线都不一样长。

孙一于是决定采用赤道的长度:40,075.02公里。

把赤道分为十二份,每份对应一个十二时辰时区。每一个时区赤道的长度定义为一千万尺。

这样的话,孙一的一尺的长度就是33.39585厘米。

明朝的官方标准是裁衣尺34厘米,营造尺32厘米,量地尺为32.7厘米;孙一的尺基本在这几个标准之间。

确定了数值,就要做出一个样本。

孙一拿出手机,调出手机的说明书,找到自己手机的长、宽数据,这些数据都精确到毫米。

在这些精确尺寸的帮助下,孙一终于确定了33.39585厘米的长度。

准确地说,是33.4厘米。

比照这个长度,孙一做了两根柳木棍。准备一根发行出去,一根留做标准。

孙一指着柳木棍说,“你们知道吗?大地是圆的。”

王二牛回答:“地当然是圆的!”

孙一一愣!准备好的说词噎了回去,明朝农民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了?这不科学啊!

孙一问:“不是说天圆地方吗?”

贾道士接过话题:“那是古人无知。”

王二牛道:“如果真如古人所说,地的四个角,岂不是漏在天外了?”

贾道士补充:“天似穹庐,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其离地九万里。地圆且平,地之中心,即位于中国之中原河南某地。”

孙一长出一口气,原来明朝人认为地是圆的,只是一个平面的圆而已。

不过,只要是圆的就行。

孙一放慢语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