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们去做个日晷!”
解决了刷牙和厕纸问题,孙一马上着手解决计时问题。
——孙一手机里的时间和狼山当地实际时间对不上,害的孙一每回估摸时间都要看太阳。
早上孙一已经安排人手在窝棚旁的空地矗了一根长矛,记录下了不同时刻长矛最高点落在地上的影子的位置。
现在只要把这些位置连起来,就可以得到长矛最高点影子的轨迹曲线。选取轨迹曲线上离长矛距离最近的一点,就是当地时间中午12点时的影子位置,这个位置同时又是当地的正北方向。
然后以长矛的地面位置为圆心画一个圆,就叫做日晷。正北方向就是日晷的正午时角度,即后世的中午12点;日晷的正西方向就是正卯时角度,后世的上午6点;日晷的正东方向,就是正酉时角度,下午6点钟。
再进一步在日晷上画出刻度,日晷就变成了一个太阳量角器。根据长矛影子在量角器的位置,就可以得到准确的当地时间。
贾道士一挺胸脯,“没问题,且看贫道手段!”
道士嘛,成天摆弄两仪四象友认真讨论过的一个问题:
一瞬间、一眨眼、一转眼、看一眼到底是多长时间?
佛经云过: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据此,他们推算出一“须臾“等于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
一“眨眼”,经过他们查阅数据和实测,在0.2秒到0.4秒之间,约等于一瞬间。
一“转眼”,他们定义为眼珠子从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的时间,经实测依然是0.2秒到0.4秒之间。
故此他们规定一眨眼=一转眼=一瞬间=0.36秒。
而“看一眼”,他们定义为眼珠子从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后,再转回原来位置的时间,就是两个转眼,等于0.72秒,正好是贾道士口中的一毫钟。
贾道士口中的一厘钟,就是佛经中的一弹指间。
佛经中的一须臾,就是狼山的四个刻钟。
崇祯五年的普通明朝人没有先进的计时工具,只能听钟鼓报时,所以日常生活中最多能有“刻”的时间观念。
如果推出一毫钟就是“看一眼”、“两转眼”、“两瞬间”,明朝人一下子就能掌握这种精细的单位。比后世的“秒”要直观得多。
孙一当下解释给贾道士。
贾道士听罢,激动地大呼:
“一毫钟便是二瞬间,此乃天意!”
“一厘钟便是一弹指间,此乃天意!!”
“汉制一日一百二十刻,若论一日十更鼓,便是一更十二刻,一更天便是三须臾!此乃天意!!!”
说罢,贾道士竟自蹲下,在奶娃已分好的一百二十刻的大圆周上,十二、十二地数起来,分别标出了五更天的位置。
孙一计算了一下,五更分别开始于一更天19:12,二更天21:36,三更天00:00,四更天02:24,五更天04:48。
贾道士起身对孙一郑重建议,
“自古的规矩,晨钟暮鼓。一更敲鼓关城门,五更敲钟开城门。值夜的兵丁分为四班,每班一更。百姓听见有巡夜兵丁打更,心里就踏实了。爷,咱铁木营也得有人打更了。”
孙一点点头赞道,“说得好!这些规矩我以前都不懂。以后你就跟着我,多给我出出主意吧。”
贾道士心下大喜,这一整天的巴结和卖弄总算有了回报!
什么叫“出出主意”,那不就是谋士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