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州城城形巨大,几百年来就一直是南北王朝间你来我往争夺的前沿,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经过了数百年的维持经营,已经从最初建城的一个寨子扩大到容下一支几十万人的军队以及附带的马匹、粮草辎重等等都绰绰有余。城中校场是这座军镇规模最大的建筑,每一次边军大战,这座校场都要经历一次数万数十万人的点将出征和浴血归来。
云中军分驻云州、雁门和朔方三大军镇,统归云中都督府管辖,规模高达六十万。虽说云中军战力卓绝,但仍然免不了要在每年大大小小百十场的战斗中大规模减员,加之折冲府固定补充兵员的时间,所以当次日李长安三人和临时营地其他的投军者陆陆续续到达校场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数万府兵集结点卯的场景。
斑驳的青砖经历了成年累月的踩踏,印记斑斑。一队队的府兵列阵点卯,相比于自发投军的百姓来说,管教更显严格、职责也更明确的府兵上番,规模就要宏大的多。
…………
李长安和刘文周是在话痨赵平川滔滔不绝的念叨声环绕里到达校场的。这个赵家小年轻,话痨的程度让素来冷硬沉默的刘文周都有些无奈。昨日唠叨了一下午,晚上睡觉都在说梦话,今早起来又是叨叨叨一早晨,吃饭都堵不上那张嘴。李长安觉得如果当初他要有赵平川这滔滔不绝的本事,那卖马的白胡子老头绝对扛不住四天,说不得半天不到就能把朝云卖给他。
不过别的本事怎样不晓得,但是这个话痨的好处是“包打听”这个绰号给他绝对的半点不亏。晨起一顿饭的功夫,赵平川出去溜达了一圈回来,就把这云中军上上下下明面上能流传的消息都摸了个底朝天,还打听出来些一般人不知道的事。什么哪个校尉是当朝兵部侍郎的外甥、哪个参将是国舅爷家的亲戚……此刻的赵平川活脱脱一个担扁担的卖货郎,私货多多。
赵平川打听来的很多的消息,大一些的,作为皇子的李长安是知道的,比如这云州大都督是什么来历,国舅爷家的权势如何显赫等等;小一些的诸如谁是谁的亲戚这就不太清楚了。在京城,他一天天忙着跟显赫子弟遛鸡斗狗,对于这些个乱七八糟的事情自然也就是灌个耳音,不甚在意,记不记得主要是靠听得次数多不多了。
说起这云中都督府的大都督,那位远在京城长安的云中王陈庆之,也是一段传奇。据说这位大人物跟另外还有四位,在二十多年前那是号称啸义聚众的山大王。当今圣上当年还是太子,微服出游江湖过兖州遇上了劫道的山匪,结果阴差阳错劫道的和被劫的莫名奇妙相见恨晚,太子爷还跟五个土匪头子拜了把子,据说要不是皇家身份,太子爷怕是得跟着一起落草为了寇。
要说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那是真不小。当朝太子爷跟土匪拜了把子落草为寇,这不是打皇帝陛下的脸吗?偏巧这事儿弯弯绕绕不知怎么的就传了几千里传到了先皇的金銮殿上,皇帝闻奏之后大为震怒!下旨出兵要剿了这伙胆大妄为、祸乱朝纲的山匪刁民,明言太子要是敢阻拦就连着一起拿了问罪!如此罔顾皇室颜面,这江山他若是不想要,太子之位也不必坐了!
皇帝陛下如此震怒,朝野上下噤若寒蝉,私下里却是有人都开始盘算着既然皇储之位易手在即,是不是要重新押注等等……一时之间,流言四起,暗流涌动。
怎么说世间无巧不成书呢?
就在兖州府奉旨发兵剿匪,十万火急的这档口,偏巧关中又出了个“永嘉之乱”,一番大战之后京城告急,传檄天下!英明神武太子爷当机立断,最后竟带着一伙被剿得满地跑的土匪去勤王了!而恰巧这平叛的过程里这伙子土匪还真的就立了大功起了大作用。
这下好嘛,这剿匪还咋继续?毕竟人家千里迢迢来勤王,还立了功成了保驾的功臣,那自然当土匪也是一心为国的土匪!拿了有功的功臣问罪这就不大妥当了嘛,虽然满朝的达官贵人们都不大愿意承认这伙土匪是有平叛大功的,但是到底读书人的脸皮还是剩下了那么一点点皮屑,彻底抹杀了人家的大功劳这种事情虽有脸想但确实是没脸做,那咋办?于是乎,群臣上奏,先皇下旨,太子行为不端禁足东宫面壁思过。至于这伙一心为国的土匪兵就没办法了,给了个封赏意思一下然后安排进了南衙。
说是进南衙,但是这是一伙差点拐跑太子的土匪啊,皇帝陛下可是为了他们龙颜大怒过的,放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这进南衙其实基本跟圈禁差不了太多。
说句实在话,这些个土匪头子也是真有本事的。以前是做土匪没得办法,除了做些占山为王杀富济贫的勾当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