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美少年又出现了
其中一人便是初秋所救的白水寨主人,那位有着精致容颜的美少年。
少年安安静静的站在桥头上,他一身素色长袍宽袖,夜风拂过轻轻飘逸,一头如同绸缎般的黑发直泻,晚风拂过,些许发丝贴在他莹白的脸颊上,抚过他丰润的珠唇和悬挺的鼻梁。
少年凝神倾听院子传来低低的读书声。
听了半晌,他唇角微微往上翘起,“长安,他们似乎在念《三字经》。”
“少爷,奴才耳拙,没听见。”长安没练武功,隔这般遥远他哪听得着院子的人在说些什么呢,只顾着摇扇子帮主子赶蚊子。
“少爷,时候不早了,要不咱先回去吧?”
主要是荒郊野外蚊虫多,而主子细皮嫰肉的,怕他被一些有毒的蚊虫给咬伤就不好了。
少年没动身,只轻轻叹了口气,问身后的人:“长安,你说她为何把谢礼退还给府里呢?”
长安微微倾了倾身:“回少爷话,这说明宋姑娘一家并不是贪财之人。”
少年若有似无地点了点头,没再说话,又站了良久,直到院子里的读书声消失了,主仆二人这才就着月光返回半山腰的宅子。
**
初次识字大家热情都比较高涨。
昨晚初秋带着几人学到凌晨才睡去,第一回识字,新鲜又好玩,除了初叶不到十点就开始打瞌睡外,庭安庭丰倒是越学越来劲儿,学完四句又吵着初秋都另外四句。
初秋怕他们一时间学太多会记不住,共教了十六句便赶他们去睡觉。
这么晚睡的好处就是不会半夜被蚊子咬醒,但起来后,手上脸上都痒得难受,肯定又被蚊子咬了,身上的包本来就不少,这会更是布满了红肿的包。
她有密集恐惧症,都没敢多看手臂上的包,脸上的包反正想看也看不了,就当不知道。
初秋一手挠脸一手穿鞋下床。
这时初夏拿着扫帚进来准备扫地,看见妹妹起床了,便道:“三妹,你昨夜睡得晚,不多睡一会吗?”
初秋打了个哈欠,摇头:“不了。”
她要尽快把捕蝇笼做出来,虽说捕蝇笼捕蚊子效果差了些,但聊胜于无嘛。再说了,家里的苍蝇也不少,特别是灶房和菜园子,屋前屋后也到处可见恶心的苍蝇。
“安儿他们起来了吗?”
“起了,嘴里嘀嘀咕咕的念着书呢,嬷嬷刚还说家里一下子多了三念经的和尚呢。”
初秋笑了笑,跟二姐打了招呼便出卧房。
农家人都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昨晚三小睡得晚,起床后都顶着两个熊猫眼,但精神头却顶好,初秋起来后便见三人一边做着各自的家务活一边吟诵三字经。
小初叶记性不好,一边背诵一边不停地问着初秋:“三姐,敬不教接下来是什么?” “三姐子不学往后是啥?”这类问题。
初秋耐心的一一告知。
小庭丰倒是聪明,不会的直接去翻书。庭安年岁稍大,接受能力比他俩强,磕磕绊绊还是能把昨晚学的都给背出来了。
但三人的表现初秋认为非常不错了,想当年她第一次学三字经时估计还没他们学的好呢。
早饭后,一家人开始各忙各的,今儿爹爹和小叔帮着里正收粮装车,明儿一早便送往县城。娘亲和二叔二婶继续下薯秧,由于久未下雨,地里不通溪河,还得一边下薯秧一边挑水浇上,否则刚下的薯秧容易被太阳晒干。
大姐二姐做完家务活儿继续忙着织布。丰儿继续学画兼照看爷爷。
现在田间的猪草肥美,初秋打算上午带着叶儿和庭安扯些猪草,下午再到山上砍竹子做直针。
三人背着竹蒌子往田间走去,一边走一边背《三字经》,初秋还考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虽然孩子们没能一一记牢,但能记住一半已是非常不错了。
初秋路上给他们讲了诗句里的典故,有了这些典故,他们理解起诗句来印象会比深刻。
姐弟三人说说聊聊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田埂上的猪草肥嫩且多,不到半个时辰就扯了满满三蒌子。
正准备归家时,突然看见路边站着两个身穿青衣长衫的学童。一个六七岁,一个七八岁的模样,各自背着一个书篮好奇地瞅着他们。
初秋疑惑,低声问庭丰:“这是咱村那两个读书人?”
两学童一看就是富户人家的孩子,脸上白白净净,衣服是上好的细绵巾,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