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现在如何了?可有大碍?”俞裕看着面色苍白虚弱无比的萧泠泠,心中焦急非常。
太医连忙向前一步,拱了拱手道:“皇上不必担忧,皇后娘娘的伤势虽重,但是并不会危及到性命。”
太医说着,把手里刚刚开好的方子呈到俞裕面前,语气恳切。
“娘娘如今最大的凶险便是伤势带来的高热,需要时时刻刻看护着才行。微臣准备好了药方,细细熬煮后一日服两次便可。”
俞裕将方子接过来,粗略扫了一遍,随后递给身边的随侍宫人。
“下去熬药。”
宫人们拿了方子后便急匆匆的离开了。
怕惊扰了萧泠泠休息,俞裕便开口让几位太医也离开了。
“皇上,留宫女下来伺候便是,诸位大人还在大殿内等着您回去参加国宴呢。”
江公公站在一旁,小声提醒着俞裕。
俞裕却冷笑一声,挥挥手道:“你带人过去说一声,朕就不过去了。”
江公公有些迟疑:“皇上,这恐怕有些不合规矩。”
哪有没有国君参加的国宴呢?实在是有些不成体统。
更何况,这是祭天大典,向来备受重视,今日俞裕若是缺席,他日被御史们参上一本可怎么办?
俞裕闻言,有些不耐烦了,他不想惊扰萧泠泠,便压低了声音警告道:“规矩?朕就是规矩?看不惯大可辞官走人,没谁逼着他们为朕卖命。”
一边说着,俞裕更加生气了几分:“平日里朕待他们不薄,今日皇后遇刺了,朕还若无其事的去国宴,那才是冷血昏君。”
“一个个说的那么赤胆忠心,不就是怕朕稍微偏宠皇后一点就忽略了他们吗?他们才不在乎朕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他们也不在乎朕是不是心系天下,他们只想要一个看重臣子偏宠臣子的君王,他们想要的是朕给他们高官厚禄风光满门。”
俞裕脸上带着几分嘲讽,像是终于受够了这些一般。
不过也的确如此,朝堂上真真正正心系百姓和天下的,到底是没几个。
多少人进入仕途,不过是为了一个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罢了。
“开口闭口都是要以百姓为主,朕每日处理政务半刻都不曾停下歇息,就因为疼宠皇后一些就让万民受灾无家可归了吗?到底是朕太过昏庸还是朝臣都是蛀虫呢?”
俞裕像是终于把心中的浊气全部释放了出来一般,听的江公公脸色发白。
这些话,不像是皇上一时之间有感而发出来的,倒更像是在心中压抑了许久,终于全部说出了口。
江公公无话可说,但是他心中明白,俞裕为何会说出这些话来。
当年俞裕继位,前皇后也是刚从太子妃升了皇后。
俞裕想要把封后大礼举办的风光一些,却最终被一众朝臣阻拦。
当年的朝臣都说了些什么,江公公都记得一清二楚。
她当时虽然年岁不大,但是已经跟着他的师父,也就是前任的总管公公一起经手宫中之事。
当年刚继位年轻气盛的皇上,发怒的模样比现在还要可怕的多。
记得那是某一天的早朝,是俞裕继位不久雷厉风行清肃朝廷的时候。
前几日的时候,年轻的帝王刚刚下了令,要风光大办封后典礼。
前皇后萧后毕竟是跟着皇上从太子的时候一路走过来的,皇上想要给皇后面子,其实无可厚非。
但是朝堂上总是有人不满的。
最先开口的便是礼部尚书成大人。
“皇上,先皇刚刚驾崩,全国上下还在受国孝,这个时候给皇后娘娘举办的封后大礼,怎么可以如此奢华铺张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道理,皇上应该比老臣清楚,前些日子南边刚遭了洪灾,赈灾的紧要关头,自然更加不能如此高调大办封后大礼。”
礼部尚书已经上了年纪,头发和胡须都是花白一片。
他言辞恳切,像是真的在为皇上和天下着想一般。
但是俞裕清楚不是这样的。
且不说封后大礼定下的日子已经是出了国孝的日子,就只说这个“为民着想”的礼部尚书。
前些日子朝廷拨了赈灾的款项,他作为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礼部官员,也暗中插了一脚,和好几个朝中重臣互相勾结,只为了一些黄白之物。
现在他却又站出来,虽然言辞恳切,但是话里话外都在斥责新皇和新后不懂规矩铺张浪费,寒了他一颗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