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不要问我在哪里 > 默认卷(ZC) §杨湾故事

默认卷(ZC) §杨湾故事

南方小镇杨湾在1972年冬至1973年春发生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这其实很平常。在南方农村和城市连接的地方这样的小镇本该是很多的。或者说就像一大片海滩上零乱散布的卵石一样。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就像那许多粗粗细细的沙子一样。这个比方也许很蹩脚,旨在说明1972年冬至1973年春发生在杨湾的事情是多么的细小而平凡。

当然杨湾和别的小镇也许略有不同。首先杨湾不是一座新兴的商业小镇,杨湾是一块古地,这就决定了杨湾的性质。很自然杨湾肯定出过一些名人。杨湾政府有厚厚的一套人物志,专门记载杨湾籍名人的轶事,弄得好像一部野史,修志的任先生,从前做旧政府税务局的税务员,他对此类事极有兴趣。

不过在1972年冬至1973年春或者更长一点的日子里,任先生一直没有修志。

现在来回忆1972年冬天的气候和温度,对修志是不是有一些帮助呢?

事实上1972年冬天是一个十分温暖的冬天。老百姓把农历一年内两次交春的现象叫做“一年两头春”,逢上“一年两头春”的年头,冬天必定暖和,但来年的收成必定不好。所以这句话完整起来是这样的:一年两头春,饿死经济人。这是题外话。

1972年冬天开始的时候,陈小马正在为一条湖蓝色的腈纶围巾伤脑筋,她已经到百货店看了五次,围巾的价格是五块,而她正好有五块钱。如果陈小马没有五块钱,她就不会来看这条湖蓝色的围巾,但问题在于这五块钱是家里给她的一个月的零花钱,倘若买下这条围巾,整一个月就没有钱花,所以陈小马是应该好好考虑的。

陈小马家里并不穷。请注意事情发生在1972年冬天。陈小马那时候是中学生,1972年冬天杨湾小镇的中学生每月有五块钱零花,这也是说得过去了。当然陈小马家里也不富。

陈小马的爸爸陈四柱,是县人武部的副部长。当时他的级别大概在十六级至十四级之间,月工资相应在一百三十元至二百五十元之间,这在1972年南方小镇甚至在县城里都属于高工资无疑,问题是陈小马的爸爸妈妈曾经在八年之内生了五个孩子,这样就把陈部长的家庭经济水平从高工资阶层拉到了中层的水平。

陈小马兄弟姐妹排列状况是这样的:大哥陈小虎二哥陈小龙三妹陈小马四妹陈小羊五弟陈小弟。陈部长的四个孩子都以生肖属相为名,属虎的叫虎,属龙的叫龙,这和陈部长的文化水平多少是有一点关系的。据说陈部长有了第一个孩子一直没有起名,就按当地的习惯叫做小毛头,但小毛头这样的名字是不能报户口的,不报户口就领不到口粮。陈部长的家属催陈部长,多少有点埋怨。陈部长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名字,后来说,他属虎,就叫小虎,以后大了再改嘛。后来陈小虎长大了,不仅没有改成陈大虎或陈其他什么,而且连他的弟弟妹妹也都受了他的影响,被叫做小龙小马小羊。陈部长最小的儿子属鸡,本意也是要跟着哥哥姐姐叫小鸡的,可是遭到丈人丈母以及老婆的一致反对,小鸡这样的名字以后会被人家篡改成“小鸡巴”或者“小×”之类的绰号,小马小羊什么的,已经给人家笑够了,这一次决不妥协,连帮人家倒马桶的刘阿姨还给儿子起“建国”“为民”等等这样的名字,听起来确实对陈部长有点意见。陈部长哈哈大笑,说不叫小鸡就不叫小鸡,叫什么你们定吧。但麻烦的是他们为这个最小的孩子起了一百多个名字,还是决定不了用哪一个,最后丈母娘说,先叫小弟吧,长大了再改。据说陈部长听说小弟,哈哈大笑,说小弟和小鸡,不是差不离嘛。当然陈小弟长大以后也仍然叫做陈小弟,不知这是否该称作习惯势力。

这一切和陈小马的湖蓝色腈纶围巾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说明一下陈部长家因为子女多,家庭经济就不能太尽人意;在这同时是不是也顺带着传达了另外的一些信息,比如陈部长脾气不腻,极爽快,比如陈部长不是知识分子型的军队干部等等。

陈部长无疑是北方人,确切地说是北方农民,虽然不是很北,但对南方小镇杨湾来说,他是绝对的侉子。陈部长渡江南下,跟着部队开到南方的一个县城以后就驻扎下来。陈部长是带着北方农民老婆孩子热炕头春耕秋收二亩地的理想当兵的,那时候他必定不会想到以后他连自己的根都移到南方来了。

陈部长的婚姻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再回头弹这个老调会使人厌烦,要说的是高中生陈小马的事情,而不是填写人武部副部长的履历。但是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陈小马既然是陈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