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背后,其实是不安。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到今天,最缺乏的是安定感,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府。
心理医生告诉我们,现阶段国人最大的心理问题,是焦虑。据统计,我国15岁及以上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17%。其中,抑郁症约为5%,焦虑症约为5%,药物、酒精等物质依赖症约5%。还有消息说,50%的人不同程度地有焦虑症状。富豪焦虑,穷人也焦虑;城镇居民焦虑,农民工也焦虑;民众焦虑,大学生焦虑,官员更焦虑。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就没有不焦虑的。连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也天天做发愁状。眼下,愈演愈烈的精英外迁风潮,跟焦虑也不无关系。
焦虑的背后,其实是不安。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到今天,最缺乏的是安定感。
社会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一个完全可以预定的生活,安定感是最强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虽然贫穷、生活单调,但安定感却比较充足。因为在那种社会,人生下来能做什么,基本上就已经确定了。类似于封建制一样,士恒为士,农恒为农,工则恒为工。人人都生活在一个个单位里,不能越出雷池半步。改变身份和命运的途径,除了当兵,就是上大学。而上大学,还有一段中断了。人们无须担心市场的变化,使自己的产品价格暴跌或者暴涨,也无须操心市场的变化,让自己的投资血本无归。没有炒股,没有炒楼,没有放贷和收贷。小孩到哪儿去上学,都是固定好的,无须操心择校。大学毕业去哪里,也是定好了的,自己操心也没有用。在这样一个一出生就可以预计一生状况的年月,人生的每一步,都有人给你设定好了,只要亦步亦趋跟着走就是。
人生富贵贫贱,都是一定的。从生活到工作,都无须自己操心,操心也没有什么用处。这样的社会,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可以焦虑的。如果有的话,就是出身不好,或者擅自动了脑筋说错话、办错事的人,担心被批斗,被发配到农村。或者担心一不留神,再漏出一两句不该说的话,罪上加罪。至于那些根正苗红的人,只要没有读过书变成知识分子,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反正无非是穷,但大家一起穷,产生不了什么焦虑。
一旦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时代,一切就都变了。人是富裕了,但不安定感却成倍地增加。投身于市场的人们如此,市场外的人也如此,似乎人们突然之间变得无法判定自己明天会怎样。好像一夜之间,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未知数。
市场经济,就是有着比计划经济更多的不确定性,在任何国家都一样。西方很多经济学家都喜欢预测经济的走向,但即使是经济学的大牛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经常预测错误,有时甚至错得很离谱。市场经济的不定因素实在太多太多,生产状况、工人罢工、原料供给、天气、灾害、战争、政治变幻、人事变动,所有的事情都可能成为影响市场的因素,让公司的股票涨跌,或者让商品的价格暴跌。有人发财发得数钱数到手抽筋,有人则破产跳楼。处于市场高端的人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低端的生产者,尤其是个体生产者,受影响也很大。老板破产,工人失业。如果是单个现象还好说,经济普遍衰退,就业就相当困难了。农场主如果卖不出去产品,也只能破产。
这样的波动,曾经是人们搞计划经济的最初动因。但是,真正实践了计划经济之后,发现情况更糟。人是安定下来了,但生产甚至生活的积极性也没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变成了短缺经济,凭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严重缺失,人人都不满意。试验的结论是,还得搞市场经济,于是中国人又转了回来。
搞市场经济,一定的焦虑感是免不了的。凡有得处,必有所失。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起飞,其实掐头去尾只有十几年。在这十几年工夫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变成了世界第二。一些沿海大都市的硬件建设,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中国的基础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民航、通信、网络突飞猛进。一年的发展,顶上过去几十年,上百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从来没有过今天这么迅猛、如此规模的城市化。人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我们今天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跟我们正处于转型,变化过于迅猛有关。也跟我们在转型中没有及时跟上软件的建设有关。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是从封建时代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没有经历过我们这样大幅度逆方向的转型。过去时代留下来的宗教还在,社会也在过渡中适应了市场,存在很多自组织的团体。而且,非常关键的是,人家在过渡过程中,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