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帝国的溃败 > 默认卷(ZC) 联省自治:士绅和丘八的平衡

默认卷(ZC) 联省自治:士绅和丘八的平衡

20世纪20年代,湖南进行联省自治,在骄横自大的军队与维护一方利益的士绅之间,省宪政、省议会完全无立锥之地。

20世纪20年代,中国曾经兴起联省自治的风潮。其中最热心的人,是一干洋化的学者加上一群青年学生。当然,一些军人也掺和其中。他们的动机比较复杂,有热衷自保的地方实力派,也有痛感军阀混战、地方扰害想要寻求出路的军人。其中,饱受南北战争纷扰的湖南、被客军骚扰的广东,对此特别有积极性。

联省自治的模板是联邦制的美国,就是要把中国的省办成美国的州。但美国的联邦制是各州商议的结果,有统一的联邦宪法做依据。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没法自上而下推行联邦制,所以只能各省自行其是。先把一省办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有省宪法、省议会,然后成立责任内阁式的省政府。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省先当立宪国家来办。所以,当时激进的人士干脆喊出“湖南共和国”的主张。

尽管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中央政府政令不出都门。可是,有统一之志的大人物,无论实力大小,都对联省自治不感兴趣。北边的吴佩孚、南边的孙中山,一听到这个头就大。不过,这种洋模式的自治能否实现,关键还是要看省里的军人和士绅。

湖南的军绅对此有点觉悟,此前的南北战争,战场就在湖南,断断续续打了两年多。一个好端端的富裕省份,被北军丘八和督军,以及南来的桂军,祸害得十室九空。湖南军人借直皖闹翻之际,驱走张敬尧,清除了北军,也的确有了一点建设乡梓的愿望。既然国家复兴无望,不妨从自己家乡做起。原本是学者的联邦制设想,有了军界的强烈呼应。反对北军战争中出力最多的湘军将领赵恒惕,成为了联省自治的有力倡导者。在那个时代,没有军人认可的事是办不成的。军人有了积极性,事情就好办多了。

不过,把一个省办成美国的州,需要制度的引进。所以,在制定省宪之时,除了像蒋百里、王正廷、彭允彝和李剑农这样的全国性大学者、大名流参与之外,剩下的都是本省自欧美回来的留学生。制定出来的省宪法基本上就是美国宪法的抄本,省议会的选举也基本上照抄美国。美国刚刚给了妇女选举权,这边也抄过来,尽管引起本地士绅的强烈反对,但在学生和舆论的支持下,这样的普选还是落地了。

普选权落地,但被惠及的农民却不明就里。不仅有了选举权的女人们不敢出门投票,连她们的丈夫们也不知道投票是怎么回事。但是,各县的选举机构还只能把投票证一级一级发下去。发到最后,每个当地的小乡绅,手里至少都有百十张投票证。再往下发,农民根本就不要,发也发不下去。就算发下去,也绝没有人肯去投票。没来由地写票,往一个箱子里投,在农民看来是一种前所未见的荒唐事,没有人敢轻易一试。

所以,每个小乡绅手里就都有了百十票,他乐意给谁,就给谁。当然,如果有人肯买票,也很方便,买下一个人,就有百十票。不过,在那个时候,乡下人还没这么不道德,买票的事不是没有,但不多见。小乡绅们都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一股脑儿把票投给自己喜欢的人。所以,最后都是各地的巨族士绅,特别是留过洋、进过洋学堂的大士绅当选。

何文辉统计了当选的166名当选省议员中的124人的资料,其中75人有过在国外或者国内学堂受教育的经历,其中留学者有55人左右。在职业方面,有50人是教育、法律和新闻界的从业人士,45人曾任地方官,另有若干人为富商、厂矿主。查阅地方县志就会发现,这些当选者基本上都是地方望族,长期支配地方事务,有着巨大的地方影响力。如果不是这些家族出身,即使花钱也未必能当选。

其实,湖南过去也有省议会,省议会也要选举产生。但过去的选举就是省里几十个大士绅说了算。他们捏鼓一下,该是哪个,就是哪个。现在的选举,实际上成了小乡绅选大士绅。普选没有实现,但选举面还是扩大了。

只是这样的选举,按照西方的标准实在不合格。投票之日,选民不来,掌握选票的大小乡绅只好雇人写票、投票。每个受雇的人,都拿着一叠的票。像样的,多跑几次腿,一张张票投进去;偷懒的,干脆就把一叠票一下子塞到票箱里。监票的工作人员,知道这里的名堂,也不管。但是,长沙附近的几处投票站,由于有学校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监督选举,发现投票的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人,于是出来干涉,结果跟受雇投票的人打了起来。最后警察出面,不是干预这种不正规的投票,而是赶走了学生。所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