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袭下来没有大的变化。
人家西方进入火器时代之后,把火炮搬进了兵船,随之研制了适合装炮的军舰。大炮在甲板下,两舷排列,船大的可以分几层,每艘军舰最多可以装几百门大炮。一齐发射时,非常壮观。
但是,中国的兵船即使使用了大炮,也只不过是在甲板上摆上两三门而已,就像摆在炮台上一样。由于开炮是有后坐力的,所以在甲板上架炮,门数绝对不能多,多了就撞架,船就有危险。每放一炮,船就摇晃得非常厉害,半天才能放第二炮。而西方军舰,甲板下的炮是用铁链固定好的,后面都装有棉花垛,防止冲撞。当然,这种只有两三门放在甲板上大炮的中国兵船,吓唬一下海匪也许还凑合,碰上英国人的军舰,人家只需一排炮打过来,就只有钻到海底的份儿了。这样的事情,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多次发生。中国兵船即使以多打少,玩偷袭,也不济事。只要人家的炮响了,我们的船就稀里哗啦了。
精明的英国商人,把耆英号中国兵船变成了一座流动的中国博物馆。船的帆、舵、锚、火炮、桅杆上的装饰、中国字,船上厨房里煮饭和炒菜的锅,都成了被参观的对象。船上,甚至还摆了一具中国式的棺材。船中的会客厅里,装满了中国家具、灯笼,以及各种各样的古董。佛龛、香炉,还有一对中国鸦片烟枪。船上的中国水手,连同他们身上的服装、脑后的辫子都成了活的展品,随同展出。还好,他们没有弄一两个小脚中国女人走,否则展会肯定更火。
停泊在泰晤士河上的这艘中国兵船,招来了大批的参观者。各界人士竞相来看热闹,包括著名的威灵顿公爵,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艾伯特亲王。跟遥远的中国打了一仗,大获全胜,别的不讲,的确激发了英国人对中国的好奇心。这好奇,通过这艘看起来根本没法打仗的中国兵船、拖辫子的中国人,以及鸦片烟枪,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消说,生出这样商业点子的英国商人,赚大了。后来,这艘中国兵船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展览馆,还真的弄来了小脚的粤剧女演员来唱戏(兼着展示她那一双小脚),请来中国的武林好汉在船上表演武术,中国功夫。
只是,这艘由中国人建造,也基本由中国人驾驶的船,跟中国人却没什么关系。这次远航,中国政府毫不知情。这些到过英国,见过世面的中国人此后渺无声息,一点域外的信息也没传回来。即使传回来,大概也只限于他们的家人、乡人。对一个不得不变化的中国,没有丝毫影响。
其实,甚至从宋元时代开始,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就开始远洋漂流了,他们不仅去了南洋,而且去了印度,甚至美洲和欧洲。有些人出去,有些人回来。但是,这些向外走的中国人,对于这个国家的主流人群等于不存在。无论他们有过什么经验,什么见识,跟这个国家都没有多少关系。只有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自主的自强运动,新式工商业才会想起这些人。他们中的一些跟洋人打交道的买办,华侨商人才开始进入社会上层,一些工匠和水手才成为开放的长三角地带最早的产业工人。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就存在两部分人,一部分保守,一部分开放;一部分内向,一部分外向;一部分有内陆性格,一部分有海洋性格。可惜,总是前者主导着中国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