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皇帝三跪九叩,中国朝廷的使节到了俄罗斯,也对沙皇三跪九叩。只是,后边这半截的事儿,需严格保密,不让朝中其他人,特别是其他国家的人知道就可以了。可是,英国人来了这事太大,太有面子,为了抢这个天大的功劳,和珅亲自操办,派自己的亲信接待英国人。等到和珅明白人家不是来朝贡的,而是要建立平等外交商务关系,英国人来进贡这事早已满朝皆知,再想偷偷地办,已经不可能了。
所以,在马戛尔尼来承德避暑山庄见乾隆的路上,尽管他一个劲儿地告知对方,自己的君主是西方的盟主,自己此番来华就是要跟东方的盟主——中国,建立平等的关系。但中国接待的官员,却想尽办法劝马戛尔尼按照中国的礼仪来见皇帝。最好,还要穿上中国的朝服。为此,他们费尽心思说服马戛尔尼,宽大的中国服装如何舒服。为了能说服马戛尔尼,他们甚至请出了在华的西方人。最后,和珅自己和乾隆的宠臣福长安都亲自出面了。为了吓唬马戛尔尼,他们中间有人甚至胡编说乾隆是蒙古人忽必烈的后代。
此时的和珅们对马戛尔尼的使命,已经不在乎了,他们知道建立平等外交商务关系这事,皇帝肯定不会答应。他们在乎的,是马戛尔尼见乾隆的礼仪。只要把马戛尔尼哄好了,让他答应见皇帝的时候三跪九叩,让皇帝在众多藩属国的使节面前有面子,他们就算大功告成。所以,无论马戛尔尼怎样努力,都没有人来跟他谈他的使命,一群像苍蝇似的围着他转的中国人,说来说去,就是让他按照中国礼仪见乾隆。
最后,被逼的没办法了,马戛尔尼做了一点妥协。他答应说,我带来了英国国王的画像,如果你们中间一位大臣在我的庐帐里,对着我的国王三跪九叩,那我就可以对着你们的皇帝也行中国的大礼。然而,这个皮球踢过来,竟然没有人敢接——谁也不敢对着蛮夷的国王行见君主的大礼。这事,对中国的大臣们,也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如果谁这么干了,以后别说回家不好见祖宗,就是哪天被御史知道了,一个弹劾出来,人就别做了。
最后,马戛尔尼还是见了乾隆,以打折的英国礼仪,单膝跪倒,但不吻手——这个中国人受不了。
结果不像传说的那样,马戛尔尼的礼仪问题没有解决,中国方面就表现得非常冷淡。其实,乾隆见了马戛尔尼好几次,有一次,甚至要拉马戛尔尼去拜佛塔。只是因为信仰问题,马戛尔尼才没去。每次见到在众多匍匐在地的群臣中单膝跪着的马戛尔尼,乾隆都要特意传旨慰问一下。临别的时候,乾隆还特意拿出了据说是准备传给后代的宝石,送给英国国王作为礼物。尽管马戛尔尼一个劲儿地贬低中国方面的还礼,但依照惯例,这些礼物应该不会比英国人送来的分量轻——虽然双方对于贵重的认识,并不一致。
那封被后人反复引证的给英王的“敕书”,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傲慢。虽然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但主要是强调祖宗之法不能改,而不是他乾隆不想答应英国人。为了说服英国人,敕书反复陈述西方人常驻中国的种种不便,使节以及驻在中国的非必要性,遣词用句已经到了苦口婆心的地步。甚至在马戛尔尼们到了广州之际,乾隆还派人送来一份诏令,传达他不得不否定马戛尔尼要求的无奈。
马戛尔尼在中国期间,他每日的开销,按英国遵循的国际惯例,是该由他们自己开支的,但乾隆却规定,所有的开支都由中国方面负责——每天的拨款,达到1500两白银。尽管马戛尔尼怀疑他们根本吃不了这么些银子买的东西,拨款都被人贪污了,但乾隆的这份好意,却是真实的。
可是,对傲慢的英国人这么友好的清政府,对自己的臣民却一点也不好。回去的时候,马戛尔尼是一路从大运河乘船,然后改走驿道去广州的。一路上,不管水深水浅,纤夫都必须拉着船走,拉不动,就皮鞭、军棍伺候。纤夫如果逃走了,就连夜在河边的村庄里拉人充役。这些充役的农民,能吃到一点英国人的残羹剩饭,就感恩不尽。
天下体系的传统在延续,优待外人、苛待自己民众的传统,也在延续。天下体系的温柔上面,有天朝民众的血和汗。